景德镇被称为中国的“瓷都”,是明清以来中国瓷业中心,制瓷技术独领风骚。景德镇的陶瓷产品畅销世界,古代瓷业遗迹遍布全域,时段跨越千年,风格官民并存,具有极大历史文化价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陶瓷考古教学与研究的高校,近二十年来在景德镇系统地开展陶瓷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深化了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认识。
北京大学与景德镇因瓷结缘,自2002年“御窑厂考古发掘” 首次合作以来,先后开展了“观音阁窑址发掘”、“兰田窑考古发掘”、“落马桥遗址考古发掘”、“湘湖地区早期窑业遗存的专题性区域考古调查”、“2014年御窑厂遗址再发掘”、“清代刘家窑发掘”等重大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承担了两期国家文物局资助的瓷器修复项目;在景德镇浮梁县西湖乡开展了古茶村调查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项目;多次组织承办发掘成果展览。在考古发掘、科技分析、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开发、博物馆展览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术意义重大,培养了一批陶瓷考古研究专门人才。
适逢北京大学景德镇研究院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合作研究步入新阶段。谨以此文回顾北京大学景德镇陶瓷考古学术成果,致敬曾经致力于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的前辈,为有志于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的学人抛砖引玉,推动景德镇陶瓷考古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图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陶瓷考古发掘点
一、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供应宫廷所需瓷器的专设机构,御窑产品代表明清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是瓷都历史文化精华所在。
为深入研究明清御窑、全面复原御窑的生产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02至2004年对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珠山北麓、南麓进行较大规模考古发掘,揭示了明初御窑的大致范围与布局,窑炉遗迹与烧成技术以及落选瓷器处理方式等,出土的大量御窑瓷片中不乏首现于世的孤品。本次发掘为探究明代御窑厂的沧桑变化和烧造活动,探索总结御窑制瓷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获2003至2004年度田野考古二等奖。
图二 2003年珠山御窑遗址考古发掘工地现场合影
图三 龙珠阁北麓发现的永乐红釉落选瓷器掩埋坑
为进一步厘清御窑厂的布局、遗物分布和功能分区等问题,2014至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其他单位,再次对御窑厂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发掘地点位于现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以北区域空地,发现元至民国的作坊、灰坑、房址、墙基等各类遗迹64处,出土众多明清官窑遗物。基于典型地层统计数据,揭示本区域在明早中期是被严格管理的官方机构,明中期为制瓷作坊,明晚期性质逐渐变化,至万历年间停止运作,清初复建恢复生产。出土的彩瓷半成品、彩料等遗物,为研究御窑厂彩瓷制作工艺提供了新资料。
图四 2014年龙珠阁南侧考古发掘现场全景
图五 2014年御窑厂遗址考古现场秦大树教授指导学生田野考古绘图
2016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珠山南麓保护房南部扩建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出窑炉11座、池(练泥池或澄泥池)14个、灰坑3个、辘轳坑11个、墙基3道、房址1座、排水沟1条,出土一批元代以来的瓷片、窑具、制瓷工具、建筑构件等,为进一步研究御窑厂的历史提供助益。
二、景德镇早期窑业的探索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其生产源头却鲜为人知。为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创始时期产品及生产面貌,2012至2013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景德镇市浮梁县兰田窑万窑坞、柏树下、大金坞三个窑址进行发掘,于万窑坞发现了迄今为止景德镇最早的砖砌龙窑,出土了数以吨计的晚唐至宋初遗物,对于认识景德镇早期龙窑烧造工艺、窑业阶段性特点以及周边地区工艺的相互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六 2012年兰田窑发掘人员合影
图七 兰田窑考古发掘窑炉遗迹
2014年,在兰田窑发掘的基础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湘湖地区南河及小南河流域9至10世纪的窑业遗存进行专题区域考古调查。共调查、试掘52处窑址,通过对比兰田窑、南窑发掘资料,揭示了景德镇早期窑业产品的发展序列,对了解景德镇青白瓷起源,景德镇早期窑炉形制的演变,以及景德镇窑业分布的地理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2015至201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昌江支流南河流域瓷窑遗址再次展开调查,有助于进一步系统了解本地区窑业生产,相关研究成果亦陆续刊布。
图八 2014年湘湖地区早期窑业调查工作三、景德镇镇区瓷业的追溯
明代以来景德镇窑业繁荣,成为全国知名手工业市镇。明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载“浮梁景徳镇,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其,火光烛天,令人不能寝。戏之为‘四时雷电镇’”。除御窑生产外,镇区集聚大量民间窑场,形成生产中心“陶阳十三里”,探究镇区瓷业生产成为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重点之一。
观音阁窑址作为“陶阳十三里”的北端,是镇区重要的明中晚期民窑遗址。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联合发掘,揭露房基、淘泥缸、练泥池、釉缸、辘轳基座等一批明代晚期瓷业作坊遗迹,出土大量明代民窑瓷器标本,勾勒出明中晚期景德镇民窑瓷器变化的脉络。本次发掘极大推进了镇区民窑窑址生产情况、“官搭民烧”御窑瓷器生产、景德镇瓷器外销等问题的研究。
图九 2007年观音阁窑址考古发掘工地现场合影
图十 07JGNT01:F1房基位置(东南-西北)
落马桥窑址位于珠山区中华南路404号红光瓷厂厂区,地处“陶阳十三里”的南部,是民窑集中生产的地域,历年出土的各类窑业遗存中,以元青花备受重视。2012至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大量北宋至清末的制瓷业遗迹,包括南宋灰坑5个、元代储料池4个、房址5座;出土数以吨计的遗物可划分为三期五段(北宋后期、南宋中后期和元代,元代细分为早、中、晚三段)。这些考古材料的发现,有助于研究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分期、产品结构、烧造与装饰工艺、消费群体等问题,也为探索元青花生产与元明窑业制度变化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落马桥窑址还发现了大量明清时期窑业遗存,将有助于在明清景德镇民窑制瓷业分期、工艺演进、瓷业布局、管理制度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图十一 2012年落马桥窑址发掘人员合照
图十二 落马桥考古发掘现场(元代地层)
四、其他专题工作
上述陶瓷考古工作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还在科技考古、博物馆展览、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有力推动了景德镇制瓷工艺、御窑瓷器生产、陶瓷物质文化等学术研究的发展,为建立“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御窑厂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助力。
1. 科技考古
基于北京大学景德镇陶瓷考古出土资料,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科研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用最新检测技术对瓷业样本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并得出详实可靠的检测数据,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各类瓷器的工艺区别和胎釉变化,对二元配方工艺、御窑瓷器生产以及青花青料来源等热点问题深入讨论。
2. 博物馆展览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座考古专题博物馆,该馆积极协助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全面展示所取得的考古成果。2006年5月至8月,博物馆举办了《景德镇出土明代瓷器珍品展》,展出2002至2004年御窑遗址出土的明洪武至正德时期文物120余件,其中近半数为首次发表,具有极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与展览同期出版的《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图录是御窑瓷器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十三 2006年《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珍品展》开幕式
2018年4月,在北京大学迎来百廿华诞之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举办《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在宋元明考古教学部分,来自景德镇御窑、落马桥等窑址的器物展示了北京大学在景德镇取得的各项科研成就,突出了景德镇考古工作,也促进了北京大学陶瓷考古学科建设。
图十四 2018年《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展示御窑瓷器
3. 文物保护
在数十年考古工作中,遗址与遗物的保护工作成为景德镇陶瓷考古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景德镇与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展开积极合作,在遗址保护方面,学院参与设计了《御窑厂明清制瓷作坊遗迹和北麓瓷业文化堆积层保护展示项目》;遗物保护方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制定《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保护修复方案》,组织专业的陶瓷修复团队,遵循可识别原则的同时重视器物美学价值,共计修复御窑出土瓷器195件,修复工作于2012年9月结束并通过验收。开展上述修复工作对于景德镇明代御窑瓷器微观形态、理化成分、胎釉与彩料的制成工艺以及病害情况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了对御窑遗址保护、御窑瓷器修复的科学方法,有力推进了御窑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进程。
图十五 北京大学考古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同学进行御窑瓷器修复
4. 文化遗产保护
景德镇因瓷成镇,是中国重要的产业型、资源型历史名城,大量瓷业遗址、工业遗产外,原料产区、交通遗存、历史街区等瓷业相关遗产众多,遗产价值日益凸显,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也迅速展开。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针对景德镇瓷业遗产广泛调研,研究领域扩展到制瓷矿业勘探、瓷窑遗址保护、瓷业遗产申遗与开发等方面,如何推动以御窑厂为代表的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申遗工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心。
北京大学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从无到有,如今研究领域包罗瓷业百态、时间上跨越千年,极大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研究。从仅有板凳木桌的民房到如今设备先进的标准化工作室,在景德镇各级领导的关心下,陶瓷考古工作日益专业化,环境标准不断提高。刘新园、权奎山等前辈筚路蓝缕,铸就了北大与景德镇精诚合作的传统;现在考古文博学院各支科研团队锐意进发,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迎来新的春天。北京大学景德镇研究院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与景德镇长久以来的合作关系,在陶瓷考古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项目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图十六 2003年权奎山教授在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与工作人员修复出土瓷器
图十七 2009年权奎山教授(左)与刘新园先生(右)在景德镇研究御窑遗址出土瓷器
踵事增华,日新代异,北京大学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必将大有作为,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