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考古学得以履行使命担当的根本保障,是中国考古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计。为此,当前考古教育应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更要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这对学科的正确发展、学科传统的传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考古学教育一开始就奠定了注重田野考古发掘、多学科交叉和注重科学的学术传统,铸牢了考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今天仍然要矢志不渝地赓续发扬这个传统。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有可能继续完善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以考古为中心的全学科链条,构建世界一流的考古学教学科研体系,培养出人文素养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实践并重、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领军人才,为中华复兴贡献力量。
其次,配合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的新进展,做好教材体系建设,特别是核心课程的建设。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如,发展区域考古和专题考古等方面,跟已有体系相互补充;同时,新的考古发现和材料丰富着我们对古代中国的认识,需要及时吸收,推陈出新,进一步系统建设、完善中国考古学新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遗产保护大局。
第三,确立现代教学理念,推进建设“基地+”模式。我国的考古教育已形成了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1957年北大邯郸考古实习形成的“北大模式”,成为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训练模式。随着学科的发展,“北大模式”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一,实习课程实现不同专业学生全覆盖,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新增“保护、利用”以及实验考古等环节和信息化内容,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探讨考古教研与当地经济、文化振兴相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全新的训练模式。田野考古教学团队从最初由新石器商周、汉唐考古教师组成,发展成在实习不同阶段适时引入科技考古、文物建筑、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等方向教师。其二,建设世界一流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探索世界一流的田野发掘水平。根据新时期考古学科发展的情况,推动考古实习基地的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即“基地+”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田野考古发掘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同时进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的教学体系,依托考古实习基地建设虚拟教室,改革田野实习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推动高校田野教学实践中5G和VR技术的新应用,把实习基地及田野实习建设成传播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中国文化的新名片。其三,将实验教学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推进仪器设备智能化和特色化建设。信息化将对考古的教学研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要注意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探讨考古实习基地和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宣传等方面的联动机制。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践、理论学习和科研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提高。
第四,多学科协作,重视科技赋能,重视研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化考古学研究,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考古(考古科学)实验室成为必需。考古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考古与各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手段深度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涵盖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全过程,实现各种科技手段集成和重大课题联合攻关的考古学研究新范式。注意多学科协同综合研究,从考古材料中提取更全面、更丰富、更准确的多维信息,特别是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提取考古材料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及其科学性。对考古材料更为科学、更为全面深入的不同面向的揭示,使得考古学家得以综合更多的研究信息综合阐释。一方面,重视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是在微观尺度层面的拓展。另一方面,在宏观方面,“大数据、长时段、大尺度”成为科技与考古交叉融合的新增长点。这要求考古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考古问题意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技术和方法。在考古教育中,要有意识地逐渐摆脱、解决科技和考古两层皮的状况,将掌握一、二种科技检测手段列入考古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加强考古专业培养方案中对科技手段的学习;训练和提高考古专业学生整合、分析数据的能力。这都是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的。
第五,研究世界古代文明,比较中华文明,更好地阐释、理解中华文明,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使命和担当。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现代中国的源头活水,对其文明模式,如起源、发展等内容的研究、阐释具有世界意义。但是,这种研究、阐释应该置于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发掘、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反咉到考古教学中;而且要积极建设外国考古学的课程体系,有计划地规划外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而这又跟有计划、有序地开展国外重要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分不开的。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联合培养等途径,不断加强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以弥补目前国内考古教育的短板。至于国外考古工作,则可以统筹安排国内不同的考古力量,从世界各大文明的考古工作入手。
最后,考古工作是多学科合作、团队合作的学术活动,需要合作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越是意义重大的考古项目,科研团队就越复杂,对团队协同的要求也更严苛。因此,在考古教学中,要注意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通过田野考古工作、本科生科研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感受团队的有序分工与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之,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地做好学科建设和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完善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培养科技考古手段和多学科视野,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外国考古学,研究世界文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结合本土考古学文化,进一步建构本土理论体系,构建考古学的“中国学派”。这是学科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之路,也是学科的使命担当。
(作者:沈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