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学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首届“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3-10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专家学者:

上午好!金秋十月,天朗气清。各位专家学者齐聚燕园,在美丽的未名湖畔共同研讨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何其幸哉!这对中国考古学而言是一大幸事,对各位专家学者来说则是担当和挑战。在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各位同仁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离不开学科的现代化。对考古学科而言,还承担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建设好考古学科的现代化。

推进考古学科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剧烈地改变着世界,考古学科如何跟得上技术和科学的进步,这是当前学科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严峻挑战。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在国内的考古教学、科研中使用、推广。但总体而言,相当长时间以来,这个进程极为缓慢。直到AlphaGo、ChatGpt,AI给世界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如此迫切和急需。我们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既不成规模,也不成系统,更无统一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以说,对中国考古而言,正处于学科现代化的前夜。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现代科技在考古教学、科研中的运用和融合,深化文理交叉、文工交叉,努力提高学科操作的科学性,加强学科国际同行讨论的平台建设。在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利用阶段,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以提升考古材料和信息获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重视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在微观尺度的拓展;注意多学科协同综合研究,更为科学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论阐释,使之“真正让人民享受、参与并且作为全民事业发展”。

虽然对此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还应该保持足够的冷静。现阶段的多学科协同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程式化合作,大多是因为“必须有而有”,缺乏更大的问题意识、历史关切和人文关怀。考古学研究既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又要参与具有世界意义、人类重大问题的讨论,着眼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又绝对不是哗众取宠的、炮制式的编故事。

实现考古学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关键还在于我们要有一批具备现代化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人才。换言之,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培养,在于搭建培养人才的平台,能持续培养出既能继承学科优秀传统,又能开拓创新的领军人才。我们要进一步凝炼学科发展规划,将学科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同时,更好地带动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促进中国考古学教研方式的转型和提升,建设学科现代化。

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发掘好、阐释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能够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守正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新时代,努力加强考古学科现代化建设,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最后祝大家在会期间身体健康!预祝大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谢谢大家!

(作者:沈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