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魏文斌:云冈模式的发展——以河陇地区北朝法华图像为例

2023-01

2022年11月24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的第十讲在线上平台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为《云冈模式的发展——以河陇地区北朝法华图像为例》,主讲人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文斌,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主持。


图1:讲座现场


宿白先生在《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提出,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开窟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一、云冈模式中法华图像的图式

首先,魏老师提出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和千佛的造像组合构成了云冈石窟第二、三期洞窟的法华图像模式,如第7窟主室北壁同时刻有交脚弥勒和释迦多宝,第5窟西壁上层雕饰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和释迦,第39窟塔柱出现交脚弥勒和释迦多宝的组合。此外,在平城附近出土的遗物中也存在类似的法华图像模式。从雕刻年代早于云冈石窟开凿的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来看,造像已出现弥勒与释迦多宝的法华图像组合,推测其与云冈石窟同属平城系统,二者关系密切。坐像的释迦两侧各有一半跏思惟像,该图像后成为云冈模式的重要元素。天安元年(466年)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为平城系统的佛教遗物,塔底层刻有释迦多宝与千佛组合。大同北魏邢合姜墓石椁表面绘制释迦、释迦多宝和七佛,因此,这一遗物是研究平城地区法华图像的典型案例。


图2:张永造石佛坐像


二、炳灵寺石窟169窟的法华图像——云冈法华图像的来源?

宿白先生在《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一文中将炳灵寺石窟的部分西秦龛像纳入凉州模式系统。这些龛像对云冈石窟曾产生巨大影响。云冈石窟自第二期开始普遍雕刻法华题材的图像,当云冈模式成熟后,中原北方地区因受其影响大量出现释迦多宝、弥勒和千佛的法华图像组合。炳灵寺第169窟南壁壁画的年代约在412-420年,壁画通过绘制释迦、释迦多宝、弥勒和千佛来表现法华会的场景,因此,魏老师认为炳灵寺第169窟对于研究云冈石窟法华图像的来源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图3:炳灵寺第169窟壁画


三、陇东地区法华图像

北魏时期,从平城经陇东、陇南至河西地区存在畅通的交通线路,由此奠定平城地区佛教艺术的广泛传播。陇东地区的泾川王母宫石窟、庆阳楼底村1窟以及子午岭周围的张家沟门、保全寺、红渠沟口、观音崖、马勺场等龛窟不仅与平城佛教关系紧密,同时也和陕西地区的老君寺、川庄等早期石窟有密切关联。例如,泾川王母宫石窟由来自平城的抱嶷开凿,其中心柱三面雕刻坐佛,一面雕刻二佛并坐,而云冈石窟第6窟的中心柱则是两面坐佛,一面二佛并坐和一面交脚弥勒的法华图像组合。因此,王母宫石窟既模仿云冈第6窟雕凿,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发展。


图4:泾川王母宫石窟平面图


四、陇南地区麦积山石窟的法华图像

魏老师认为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所表现的特征与云冈石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第74、78窟的佛像体魄高大,面形丰圆,宽眉高鼻,偏袒右肩袈裟,衣边外翻。这些特征与昙曜五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与第20窟大佛。麦积山太和时期开凿的洞窟如第100窟、128窟、148窟、144窟等,则通过列龛的形式表现多重法华图像组合,这同时也是云冈第二期洞窟的主要特点。太和以后,麦积山石窟持续发展,如第114窟在主尊两侧的影塑台上置二佛,其上影塑为交脚弥勒和半跏思惟像。直至北魏晚期,麦积山石窟仍以这种形式表现法华图式。


图5:麦积山石窟第100窟


五、河西地区的法华图像

马蹄寺千佛洞第8窟中心柱南面下层龛绘制弥勒、释迦多宝和千佛壁画,这也是云冈第二期洞窟中法华图像的典型样式,说明在北魏晚期云冈模式已经对河西地区产生深远影响。莫高窟北魏洞窟主要有第259、254、251、257、263、260、431等窟,年代约在太和时期即477-500年,其开凿或与平城贵族穆亮任职敦煌镇都大将有关。这一时期的洞窟特征如中心柱、壁面列龛、主尊二佛并坐等,既受到云冈模式的影响,同时又有所发展。例如,莫高窟北朝法华图像出现于第259、285、428、461窟,但不同洞窟的图像表现形式各异,组合也不尽相同。此外,石窟中的其他图像元素如降魔成道与鹿野苑初转法轮、乘象入胎与逾城出家等以及河西地区出土的佛教遗物,也表现出云冈模式对河西地区的持续影响。


图6:千佛洞第8窟中心柱南面下层龛


图7:莫高窟第259窟


六、结语

最后,魏老师总结到云冈模式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索取”各地域的资源,包括河陇地区“凉州模式”的佛教图像。炳灵寺西秦的大乘佛教图像如法华图像等可能为其源头之一。在云冈模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图像模式,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这种新模式,很快“反哺”到各地,被任职各地的官员以及可能携带的工匠推广,任职敦煌、秦州的穆亮、任职泾州的抱嶷等应该发挥了直接的作用。在推广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但基本还遵循着首都的图式,典型的例证如王母宫石窟、保全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太和期窟龛、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8窟等。而且在某些地区具有持久的发展,如陇东地区北朝后期至隋代的造像碑等。



记录 | 侯祎琳

审核 | 魏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