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推荐: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

2025-04

随着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参与到该领域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之中。文物保护理论强调多学科融合,实践过程亦需多领域协作。在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下,文物保护的理念与实践路径呈现出多样性。

本课程将聚焦西方文物保护理论的发展,系统介绍其历史背景、理论框架、主要保护章程及指导准则。在此基础上,课程将结合考古遗物、当代艺术品与土著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案例,展开跨文化背景下的研讨,帮助学生掌握文物保护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


内容提要及相应学时分配

第一天(6.27)

1、保护背景

介绍文物保护从业者的工作背景及其在不同项目中的多重角色。

2、保护过程

文物保护是一个持续的、非线性、递归性强且跨学科的决策过程,涵盖有形与无形特征。所涉及的步骤通常从了解文物的材料结构及其所经历的变化开始,但在不同背景下步骤有所不同。本节课将探讨这些变量及其影响,并结合欧洲与美洲的案例进行说明。

3、意义评估

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探寻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保护,确保在保存文物实物本体的同时,整个过程及其结果尊重文物的历史及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多重意义。本节课将介绍文物意义评估的方法。

4、保护理念与定义

文物保护领域的根基是对“无常机制”的认知,并致力于延长藏品寿命。本节课将探讨当代保护理论如何挑战对文物保存状态的固化认知、对恒久保存的期望以及“中立性”的传统理念。

第二天(6.30)

5、西方文物保护的近代发展

西方文物保护学自19世纪起逐渐形成系统化发展。本节课将回顾维奥莱-勒-杜克与约翰·拉斯金的理论思想,并分析其在20世纪的持续影响。课程还将探讨一战与二战期间所引发的快速变革,以及这些历史节点如何促使保护学科蓬勃发展

6、保护宪章与指导方针

本节课将梳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物保护宪章与相关规范文件,重点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发布的重要文件与指导方针。

7、当代语境下的博物馆实践

过去三十年来,博物馆发生了深刻变革。博物馆专业人员如今不仅需应对馆内藏品和展示事务,更必须回应更广泛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本节课将探讨更具社会意识的博物馆实践路径,并介绍如何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开展有效磋商与协作。

第三天(7.1)

8、当代艺术的保护

当代艺术的保护在决策过程中面临复杂挑战,该领域不仅涵盖传统艺术表达,还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与基于时间的媒介。本节课将通过Anselm Kiefer、Damien Hirst、Naum Gabo等艺术家的案例研究,探讨相关决策因素。

9、土著/世界性收藏品的保护

原住民或世界性藏品常带有殖民历史的烙印,同时其所承载的复杂意义与价值网络也可能带来困境,例如不同的材料变化认知方式,乃至是否应使用复制品等议题。本讲将包括两个具体案例分析,分别是(1)秘鲁拉帕斯圣克里斯托瓦尔的结绳文书(Khipu);(2)与巴西亚马逊的蒂库纳族(Tikuna)进行的知识交流。

第四天(7.2)

10、考古保护

考古项目中的保护工作需要保护人员掌握多种技能。为确保出土标本得以安全发掘并妥善保护,保护人员需与各类专家密切合作,理解其学科目标,并可能需为同事开展技术培训。本节课将通过以下案例探讨相关要点:(1)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考古保护;(2)欧洲一战西线战壕的考古保护。

11、文物保护工作者打击非法文物贸易与应对武装冲突破坏中的角色

非法盗掘、文物走私与武装冲突对考古遗址和藏品造成严重影响。本节课将探讨现有相关保护法律,非法贸易与冲突的影响,以及保护人员可如何参与防范工作,并结合多个案例进行分析。

授课教师

Renata F. Peters,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副教授,文物保护原理硕士项目(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MA)负责人,主要从事文物保护相关的教学研究,研究兴趣涵盖跨学科的保护实践,特别关注土著文化遗产的保存、博物馆与社区的合作,以及当代艺术品的保护策略。她强调保护工作中的社会参与和伦理责任,倡导通过与相关社区的合作来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文化遗产管理,在南美、非洲和欧洲等全球多个地区,主持了参与了多项文物保护和跨学科项目,致力于推动保护实践的社会影响力。


课程信息

上课时间:6月27日,6月30日—7月2日 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上课教室:红五楼5201

授课教师:Dr. Renata F. Peters

课程性质:本研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