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举行特色党课教育沙龙

2018-11

1029日中午12点,考古文博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在红五楼5211教室举行特色党课教育沙龙。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副院长张海,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书记杨虎,本硕博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50余人参加,院党委副书记户国栋主持。


 

孙庆伟指出,考古文博学院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各项工作的标准,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学院党建教育、学科建设、院务管理、学生思政等各方面、各领域,牢固确立起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活动的开展,引领青年学生要求真,追求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努力做一个有家国情怀、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实干家。眼光不要太狭隘,追求不要太具体,成功不要太着急,尤其是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更要率先垂范、示范引领,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北大人,更应该具有独有的家国情怀与精气神,开展这次党课教育沙龙活动,就是学院认真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有益尝试。

杨虎以“北大人的心结:对沦为平庸的忧虑”为主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和研究心得。“在北大这个地方,如果你鼻孔朝天走路,却不脚踏实地,不谦虚也不勤奋,你会被抛的很远。北大人有一个永恒的心结,就是永远都不甘于平庸,因为我们已经把优秀当成了一种习惯。”杨虎在党课教育沙龙伊始,就把所有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吸引住。


 

杨虎分享到,在北大求学时期,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课是“陕西腔”英语遭遇到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滑铁卢”,深深打击了自尊心和骄傲感,但正是以挫败感为起点,他开启了反思优势、反思方法、反思成长的努力,向同学学习,向老师请教,向实践问道,成功突破了大学英语的束缚,赢得学习的不断进步。

随后,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枚举多个感人故事和实例。季羡林老先生生前住在朗润园,他书房的灯光是北大校园最早亮起来的一盏催人奋进的灯光,每天凌晨4点左右老先生就起床读书、工作、写作,平生许多著述,大半写成于天未亮之时。很多师生称赞成语“闻鸡起舞”在北大被演绎成为“闻季起舞”;有记者参访陈十一教授如何能够做好学术科研,陈十一回答的非常干脆和明确:“要有一种欲罢不能、情不自禁的投入状态。”有的同学回忆自己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当进入实验室工作后,经常是不知不觉间几顿饭的时间就过去了。”有的年轻管理干部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坚持自我加压,读书学习,他们坚信“在北大,年轻人不能让五点以后无事可干。”他们像夸父逐日一般向高远之境攀爬的身影,组成了一股浩浩荡荡、动人心魄的奋进洪流,形成了北大人独有的精气神。

杨虎还和大家分享了对大学和大学生成长的认识,大学是培养青年大格局的圣地,大学是培养青年高尚情操的高地,大学是培养青年自信乐观的胜地,大学更是培养青年立德树人、成长成才的主阵地。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理应第一时间响应党的号召,认真求学问道,不断提高修养,外未名而内博雅,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青年为履行神圣使命坚定信仰、储备知识、提升能力。学生党员群体作为高校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和示范者,其理想信念、理论素养、道德情操、精神风貌、行为表现等应当走在广大青年学生的前面。以“读透万卷书”的精神,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以“行遍万里路”的情怀,为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北大青年情怀,注入生机、注入新意、注入色彩。

考古文博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联合学生党支部书记刘晟宇指出,北大精神、北大情怀,一直感觉比较模糊和抽象,之间阅读过杨虎老师的《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北大钝学记》等著作,今天又听到他结合故事、人物、历史来讲述,很受教育和启发,能清晰地感受到北大精神、北大情怀与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这种自豪感需要我们用行动和实践来诠释。   

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阮可欣分享到,忧虑、徘徊、同情、喜悦等这些情绪性的精神我们经常会感知到,信念、信条、信仰这些关键大词通过党课学习,才发现真正发挥着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揽和统摄,观念世界和灵魂层面的价值追求,确实需要我们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启发,才有可能强基固本、灵魂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