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实验考古暑期课程

2020-04

1.历代青花画法研究

2019年7月7日至7月1日,北京大学历代青花画法研究实验考古暑期课程顺利举行。该课程结合考古与艺术鉴赏,系统复原历代青花的画法,总结笔法与纹饰、笔法与器型之间的规律,将画法作为对青花瓷考古断代的一种新方法传授,同时探讨画法作为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和中外画法的交流,并通过青花画法实际操作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全球性的视角,认知中国青花在世界文明和东西文化交融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形式分为课堂教授与实验实践两部分,包括讲授青花历史和画法,鉴赏青花瓷,并在教师指导下绘制青花瓷。


2.冶金实验考古

2019年7月8日至7月14日,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于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长安庄园举办。此次课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桂阳县人民政府、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冶有限责任公司、郴州市博物馆协办,来自国内外30所高校的8位博士研究生、22位硕士研究生、23位本科生,5所中学的10位中学生,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8所单位的专家、学者41人共同参与。


58A4D


此次实验考古课程结合当地矿冶资源和生产特点,以课堂讲授、田野调查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冶金考古和湖南考古研究现状的理论课程学习、矿冶遗址和传统村落调查、与矿冶文化有关湘昆戏剧欣赏、郴州有色金属博物馆、郴州矿物宝石博物馆和柿竹园矿山博物馆的参观,进行了竖炉和坩埚炼铅、灰吹法炼银、打制银器、青铜铸造、生铁制钢和块炼铁冶炼实验操作,并在实验结束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重庆市文物遗产研究院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工作人员为领队,分组对实验遗留进行了模拟发掘和解剖。课程在模拟古代冶炼技术,关注生产组织、功能分区、资源与劳动力等的同时,还有意识的关注冶金考古田野工作方法、遗址分布、资源管理和矿冶文化传承问题,各项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和优秀的研究与教学成果。


B7E8D


古代金属生产是社会复杂化进程、社会生产组织模式、跨地区文化交流等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冶金实验考古通过模拟古代冶金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体验金属生产过程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冶金操作的具体含义及多种遗存对应的生产步骤,使学生切身体会金属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及专业化分工程度。该课程通过模拟古代冶金活动,直观体验金属生产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冶金操作的具体含义以及多种遗存现象所对应的生产步骤,体会金属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及专业化分工程度。课程形式分为课堂讲授、田野调查、实验实践三部分,包括学习冶金考古和湖南考古研究现状,调查湖南郴州、桂阳等地古代矿冶遗址和传统村落,参观郴州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郴州矿物宝石博物馆和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进行铜铅矿冶炼、灰吹法炼银和打银、生铁制钢等冶金实验等。


717B7


3.古代制瓷工艺实践

2019年7月11日至7月19日,北京大学“古代制瓷工艺实践”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在江西景德镇举办。此次课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哇陶众创空间协办。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5位博士生、17位硕士生、6位本科生,1位中学生,以及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9所单位的9位专家学者共38人参与其中。


2973C


2FF77


本项目拟通过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哇陶众创空间联合开展古代制瓷工艺的实践,课程形式包括课堂讲授、实践实验、田野调查等环节,将学习在陶瓷工艺学理论,体验陶瓷手工业操作链中的主要环节,考察落马桥遗址发掘工地,参观明清御窑厂遗址和中国陶瓷博物馆等。

69EE0


4.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

2019年7月12日至7月22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与研究北京中心(WHITRAP Beijing Center)、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平遥自然资源局支持,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联合资助的“2019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山西平遥举办。本次工作坊集结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及机构单位的数十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专家,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中山大学等27所国内外高校的46位学生参加。工作坊旨在联合不同背景人才,运用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手段探索平遥村落遗产保护的方法,从而为更好的保护平遥遗产做出贡献,也为国内跨学科遗产保护的实践提供经验。


585F0


工作坊围绕平遥县东泉镇辖属的东戈山村、西戈山村展开为期10天的工作,以专家授课、田野调研、业内整理、小组交流、成果答辩的形式展开,融合教学与实践,活动成果于今年9月的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交流周进行展示。

北京大学组织的联合团队作为主要参与团队之一,集结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及机构单位的数十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专家组成教学团队。联合团队集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建筑、旅游、社会、规划、景观、数字影像和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为一体,前往山西省平遥县的东戈山村和西戈山村进行实地调研。这是一次以跨学科联合文化遗产教学与调研为基础的探索,也是一次以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为触发点的跨艺术门类创作实验,最后以从分析到融合的展览呈现为成果,尝试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跨学科、跨艺术实验研究与阐释。


57A68


学科视角涵盖文化遗产保护、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旅游研究等多个领域,工作内容包括村落历史格局调研,传统建筑考察,代表性民居和公共建筑测绘,村落重要节点设计,村民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经济概况的社会学调研,村落的发展要素提炼及价值评估,情景规划,村落旅游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及规划建议,以及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艺术创作和纪录片拍摄等等。以期用多维度的视角观察并分析东、西戈山村的历史与现状,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下探索两村遗产保护的方案,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寻经问道。


48B64


本次工作坊是一次以跨学科联合文化遗产教学与调研为基础的探索,同时也是一次以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为触发点的跨艺术门类创作实验,最后以“从分析到融合”的展览呈现为成果,实现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跨学科、跨艺术实验研究与阐释。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学联合团队学术交流活动于平遥古城吉祥寺举行。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分为主题展览与论坛交流两个板块,是平遥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周“2018-2019年度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团队成果交流研讨会”的一部分。

4F626


5.鱼类考古

2019年7月8日至7月14日,北京大学鱼类考古暑期课程大连长海县广鹿岛举办,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的同学和指导教师们参加了本次课程。比对标本(reference collection)是动物考古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由于鱼类研究的特殊性,每一个鱼类考古的专家学者都是从制作比对标本库成长起来的。随着科学发掘方法和浮选法的广泛应用,鱼类遗存的出土概率及数量急剧增加。由于鱼类生长发育和行为的特殊性,研究方法与传统动物考古学有所区别。本课程旨在培训鱼类考古专业人才,以动手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以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课程形式分为课堂讲授、实验实践以及民族学调查三部分,包括讲授鱼类考古相关知识,制作比对标本,鉴定考古标本,调查捕鱼方法与捕鱼工具,访谈当地渔民等。


6.骨器制作实验考古

2019年7月22日至7月28日,北京大学骨器制作实验考古暑期课程成功举办。该课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一金学社协办,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张海、张颖以及一金学社创始人、骨雕专家张笑墉。该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复原古代骨制品的加工与制作过程,为研究古代制作工艺提供参考资料。学员经过亲手制作骨器,能够切身体会制骨原料的质地、加工工具、制作技术和流程,将有利于深入理解相关的考古遗存。课程形式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实践两部分,包括讲授,利用现代手工工具制作骨器标本,模拟新石器时代骨器加工过程制作骨器。该课程分为课堂讲授与实验实践两部分,讲授实验考古的理论和方法、实验方案设计、骨器研究方法、骨器的原料选择及加工技术;骨器制作实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首先利用现代手工工具制作一件骨器标本(如骨笄),制作过程包括开料、切割、成型、打磨等几个阶段,目的是熟悉骨料的质地和骨器加工的流程。第二部分是模拟新石器时代骨器加工过程,制作一件骨器。

本次骨器制作实验考古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复原古代骨制品的加工与制作过程,为研究古代制作工艺提供参考资料。学员经过亲手制作骨器,能够切身体会制骨原料的质地、加工工具、制作技术和流程,将有利于深入理解相关的考古遗存。


7.史前建筑实验考古

2019年8月2日至8月9日,北京大学史前建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考古遗址公园举办。该课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管理中心协办。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张剑葳、博士杨菁,特邀嘉宾为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曹建恩,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哈民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吉平。哈民遗址考古的发掘者、研究者朱永刚教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陈胜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课程期间开设讲座。

史前时期,房屋是人类定居生活的产物,不同生态环境、文化背景和历史阶段的房屋建筑的功能和结构均有较大的差异。对绝大多数史前时期的建筑而言,考古发现仅有基础部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考察也主要集中在对其建筑基础的讨论上,对屋顶、梁柱、墙壁、门窗的研究主要依据民族志和历史文献的参考进行复原。实验考古的方法即在实物资料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房屋建筑的结构,并对其效果进行检验,同时获得相应的测量参考数据,从而对原有的遗迹记录方法、复原方案,乃至认识论都形成再思考。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从微观层面加深对遗迹现象的认识和再思考;掌握对史前房屋结构进行复原研究的基本方法;促使学生从工程组织、社会组织层面思考早期建筑和聚落遗址;在开展实验考古复原研究过程中,建立“遗迹——图纸——复原实体”的认识和思考方法;从人类学的角度感受建筑的生产,体验建造行为中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5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