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沈睿文老师在2022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2022-09



亲爱的2022级同学们:

大家好!

再次祝贺大家、欢迎大家加入北大考古!今年我们学院新加入的成员有92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半,本科新生47位,硕士生27位,博士生18位。欢迎大家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是一家人。你们的加入为学院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学院也将因你们的加入而更精彩。

经过这几天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北大考古的辉煌历史有了基本了解。1922年,北京大学在国学门成立了以著名金石学家马衡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研究室群贤萃聚,大师云集。这是今天北大考古专业的前身。今年是北大考古百年,这给你们2022级新生贴上了特殊涵义的标签。处于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为北大考古第二个百年的第一届学生,你们可能将因此而格外为世人所关注,相信北大考古也将因为你们而更美好。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北大考古就是浸润在这个传统之中不断成长,并成为这个传统的一部分。它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对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乃至中国社会影响深刻,不仅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考古学家,而且从一开始就铸牢了北大考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时代楷模”柴生芳,“考古界第一好人”刘绪,以及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北大考古人,他们都在共同传承着、弘扬着这个光荣传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是学院的重中之重。百年来,北大考古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投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考古文博行业,为考古学贡献了北大力量,享有“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赞誉。今天,我们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离不开考古工作。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亟待同学们的参与和探究。希望同学们能赓续北大考古的光荣传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大学生活、研究生生活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一个有规划、有系统地接受训练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全新过程,也是今后大家步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这是任何事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障碍。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同学们能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会把常识重新问题化。这要求同学们日常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自醒与自觉。养成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把所学、所思内化成自己的言行,内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谁能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这样他/她的人生才有可能与众不同,也才有可能唱出“新翻杨柳枝”。当然,思想的解放并非不需要遵守规则与法令法规、不需要自律。恰恰相反,我认为成功者不仅要自律,而且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在今天,这尤其重要。

学科交叉,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交叉是现代学术的大趋势,这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了。借助更多的学科手段,通过更多的维度,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证据,合力复原研究对象作为知识整体的努力,避免从某个断面、某个层面观察研究对象的弊端。在学科分科越来越细密的今天,某种意义上是对知识的一种整体性回归。学科交叉使得不同团队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这几天反复跟大家提到的团队协作精神。团结就是力量。作为人文学科,考古学尤是如此。从遗址的调查、发掘、到整理、研究、报告编写、再到遗址的展示利用,无一不需要团队协作,无一不需要集体主义。同学们,虽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觉得你们首先要做好成为团队成员的思想准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次才是要做好领导团队的能力准备。

北大考古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注重田野考古发掘、多学科交叉和注重科学的学术传统,如今已形成以中国考古学为“体”,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为“用”,外国考古学为补充的学科体系,凝练出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实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植深厚的人文素养,树立科学精神,掌握与运用不同学科的手段获取信息,用考古材料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对你们的基本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积极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合理建构、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用人文情怀、关怀来分析历史事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考古事件,争当一名合格的文明的发掘者、遗产的守护者,文明的诠释者和文化的传播者。

在新时代,学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考古为中心的全学科链条的“北大范式”,“实事求是,实干肯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把北大考古打造成为高端考古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由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转变为世界考古学重要研究基地,建设世界的中国考古学。努力培养品学兼优、人文素养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实践并重、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考古文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进一步推进多元合作,积极建设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结合实验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方式,改变考古学科教研方式,促进学科转型,建设世界的中国考古学。同学们,你们将成为这一转型过程的第一批参与者、创造者和践证者。

除了前面所讲的学习、思考、协作之外,我想,要真正创造出价值,还必须要有良好的执行力。道理很简单,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只有实事求是,实干肯干,真抓实干才能解决问题,真实的价值才能被创造出来。否则,“醒得早,起得晚”恐怕要成为始终追随大家左右的魔咒。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成为你们此生自我安慰的口头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守正笃实,而且需要有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正所谓,“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需要保持强健的体魄。特别是面对着日益加速的工作节奏,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首先是身心健康地工作,然后才可能是工作得健康,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同学们,成长需要学习。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才可能得以成长、成熟,但是学习并非生活的全部。请记住,只有丰富的心灵和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去准确体察、把握历史事件,感受历史(考古)事件中人物的情感,进而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希望大家能由衷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投入地品味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拥有一颗悲悯之心。

新百年,新开始。新征程,新篇章。在此,预祝同学们学业有成,此生挥斥方遒,指点三山五岳!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北大考古的下一个百年更加灿烂辉煌!一起向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