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辽西地区历史文化,加强学院同地方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学等方面的交流合作,2024年9月19日至20日,考古文博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党员及部分学院硕、博研究生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开展“满天星斗红山阔,五谷丰登文脉长”主题思政实践活动。师生走进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平县博物馆、红色文化绒绣展馆、小平房村、烧锅营子乡燕长城遗址、喀喇沁王陵等地,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当地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共同展望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本次实践团由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担任带队领导,团委书记宋玺担任带队教师。
实践团全体师生与辽宁省驻京办、建平县相关负责同志合影
9月19日上午,实践团师生前往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签约仪式,与朝阳市、建平县、朝阳师范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并开展调研。今年适逢“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时期规模较大的中心聚落,因其祭坛、女神庙、积石冢遗址的发现而闻名,其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玉器也为深入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最直观的实物证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团委与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思政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仪式后,师生首先步入纪念苏秉琦先生专题展。正是根据牛河梁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苏秉琦先生指出了辽西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坛、庙、冢”等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引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师生参观纪念苏秉琦先生专题展
陈建立分别向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赠送学院礼物,向他们一直以来对北大考古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陈建立代表学院向朝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宇恒、建平县委书记白剑锋、牛河梁遗址管理处处长王轩龙赠送礼物
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师生透过女神头像、玉猪龙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实体了解遗址的文化面貌和发掘过程,及其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

师生参观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在遗址的第一、第二地点,师生还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执行领队郭明引导下,参观调研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细致观摩“坛庙冢”的特征,了解遗址周边新探方的发掘情况。
贾笑冰为师生讲解第一地点女神庙的勘察、发掘情况

郭明为师生介绍第一地点探方发掘进展
下午,师生前往建平县博物馆,深入了解建平县自旧石器时代始的悠久历史,参观学习近现代革命烈士、热河地区党组织早期建设者和领导者陈镜湖和当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方永刚同志的光辉事迹,充分感受到建平县的红色文化传统。

师生参观建平县博物馆

建平县博物馆部分文物
在红色文化绒绣展馆,非遗技艺传承人杨希彬引导师生观摩学习馆内展现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的绒绣作品,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洗礼,深刻感受绒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师生参观红色文化绒绣展馆
实践团还前往全国文明村小平房村参观调研。在朝阳市首家村级党委的领导下,小平房村推进产业转型,加大特色农副产品和文旅产业的投入,村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师生观看村史展览,学习小平房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并实地考察村容村貌。
师生在小平房村参观调研
当晚,实践团召开日评会。师生对建平县文旅事业发展前景和考古惠及民生等主题开展深入讨论。参会同学们首先对如何更好利用建平的文化资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开发文化IP、推动文旅联动、加大对中小学生的文化宣传和教育等。陈建立总结指出,建平县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较大潜力,期待同学们可以借此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从而有更多学术产出,并尝试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9月20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建平县烧锅营子乡的燕长城遗址参观调研,并与建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晓光、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陈原、烧锅营子乡党委书记王洋开展座谈交流,详细了解燕长城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以及目前烧锅营子乡的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师生参观烧锅营子乡燕长城遗址

师生与建平县、烧锅营子乡相关单位负责人开展座谈交流
下午,师生前往建平县喀喇沁王陵。建平县清代喀喇沁蒙古王陵是我国仅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埋葬蒙古王最多的古墓群,为辽西、蒙东地区人文胜迹之精华。在实地考察中,师生们不仅感受到喀喇沁王陵作为蒙古王公贵族墓葬的独特文化内涵,还深刻体会到建平悠久的历史底蕴与多元的民族文化交融。
师生参观喀喇沁王陵
本次实践活动为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党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提升了同学们对民族历史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拓宽了学术视野。考古文博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的同学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关注中华文化遗产,努力参与到遗址发掘与保护之中,为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渊源、坚定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实践团师生于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