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推荐 | 考古名家专题

2025-02

本学期《考古名家专题》课程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德成老师主讲。课程内容包括环境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实践和技术创新三个篇章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内容提要及相应学时分配

一、基础理论篇

1、绪论

1)环境考古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

2)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3)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

2、理论基础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古人类生态系统。

3、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1)第四纪气候演变;

2)人类的诞生与进化;

3)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4、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古代人类活动的地貌背景;

2)古代人类与气候环境;

3)人类与水环境;

4)人类与土壤;

5)人类与矿产资源。

5、生态系统与考古学文化

1)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

2)考古学文化;

3)考古学文化与地理环境;

4)聚落形态与环境。

6、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研究

1)人类起源;

2)“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环境背景;

3)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7、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环境

1)中国新石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

2)农业起源;

3)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同一性和区域差异。

二、应用实践篇

1、宁夏水洞沟遗址地层、年代与沉积环境;

2、北京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疑似石铺地面”成因与洞穴发育过程;

3、丁村遗址群地层堆积与第四纪地貌;

4、成都平原宝墩和鱼凫村史前古城古水系研究。

三、技术创新篇

1、宁夏盐池张家场汉代古城古地下水模拟;

2、西夏陵遗址古防洪工程调查与古水系研究;

3、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矿业考古研究;

4、海口“海底村庄遗址”海底第四纪地貌研究;

5、地下水变饱和模拟技术在小雁塔墙体爬硝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6、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与三维渲染模型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



授课教师



刘德成,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科研骨干,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学。近年来在我国宁夏水洞沟遗址、山西丁村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织机洞遗址、贵州招果洞遗址、宁夏盐池汉代古城、银川西夏陵园、贺兰山苏峪口瓷窑遗、成都宝墩古城、成都鱼凫村古城、成都竹瓦街商周遗址和海南海底村庄遗址等国内多个遗址开展环境考古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刘德成博士具有厚实的环境考古学研究理论基础,能发现并提出具有学术意义的环境考古学问题,善于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解决遗址具体环境考古学问题。在宁夏盐池汉代古城和宁夏西夏陵开创性的应用遥感、数字三维、地下水和地表水模拟技术来解决遗址古地下水和古洪水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课程信息

上课时间:周二第7-8节

上课教室:理教315

课程性质:本研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