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深入理解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对文物考古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025年3月17日下午,考古文博学院特别邀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于考古楼A座101做专题讲座。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主持,院长沈睿文、党委副书记曹蓓出席,考古文博学院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师生共计70余人参加讲座。

座谈伊始,杭侃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分享了自己作为人大代表参与立法讨论的心得体会,并以本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为例,深入剖析了法律条文背后的现实案例与复杂考量。在谈到近年文物工作方针时,杭侃阐述了从“抢救第一”到“保护第一”所展现出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要求和新方向。他强调,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也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预防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在谈及近年来文博行业产生的巨大变化时,他提出要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准确和高效的信息采集,并以云冈石窟的数字化采集经验为例,说明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工作中,并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杭侃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今年他提出关于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级评估、文化阐释和有序开放的建议,呼吁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分级评估,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放。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文化阐释,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到人们心里去,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随后,杭侃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考古研究中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考古研究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结合工作感悟,就文旅热潮下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科技赋能考古研究的新机遇等问题进行阐释分享。最后,他鼓励同学们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重视文物价值阐释,同时积极开拓国际视野,借助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讲座末尾,杭侃与现场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就海外文物追索机制、文物数字化与公众开放等问题与学生互动探讨并形成热烈讨论。


此次讲座使师生对两会精神在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领域的贯彻落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完善文物法律制度框架、推动现实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动力,更激励着新一代北大考古学子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案:马念秋
摄影:石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