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四川盆地是一个既相对孤立,又与其它地区存在不同程度交流的独特地区。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工作中,有关川蜀文明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于川蜀历史的认识深度。202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全新推出实地研学通识课程“三星堆与川蜀历史文化”。课程以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访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宝墩、三星堆、金沙、都江堰等多处重要遗址、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直观接触有关古蜀文明考古的重要成果。6月23日至6月27日,16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北京大学本科生顺利在四川完成了实地参访活动,并完成了课程的相关报告与汇报,收获了一段精彩的实地研学之旅。
出发参访前,同学们在北京大学听取了两场有关古蜀文化的专题讲座,初步搭建了对于参访目的地的基本知识背景。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以《古蜀文明:从三星堆到成都》为题,从整体上介绍了成都平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入讲解了四川盆地早期人口的迁徙路线、本地区复杂社会的兴起以及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社会的宗教与政治模式。赵昊研究员主讲的《三星堆祭祀区的新发现》集中介绍了近年来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进行的考古工作和最新发现,详细讲解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物及对其的初步认识。

孙华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赵昊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6月24日上午,成都滂沱的大雨并未影响同学们参访的热情,赵昊老师带领同学们首先前往成都考古中心参观。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利用实景还原与体验互动,为同学们介绍了考古是什么,并以成都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将考古过程与成果并列化呈现。同学们认真聆听,沉浸式学习考古知识,对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学们参观成都考古中心
24日下午,课程团队来到新津宝墩遗址展览馆和宝墩古城遗址。宝墩古城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是成都平原上最早的人类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也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宝墩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吴鹏老师热情地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并带领大家参观宝墩遗址工作站。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古老遗址的深厚魅力,了解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价值。

吴鹏老师介绍宝墩遗址的布局

吴鹏老师在宝墩考古工作站讲解文物整理的流程
24日晚上,课程团队邀请金沙博物馆馆长王方老师进行《多元融合、创新实践-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示传播与活化利用》专题讲座。王方馆长深入浅出地分享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创新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生动地介绍了博物馆与公众、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多样化互动关系,让同学们了解了大型遗址博物馆的运营方式以及优秀的博物馆对提升现代城市品质的重要意义。

王方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6月25日上午,同学们前往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金沙遗址是四川地区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三星堆遗址共同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金沙博物馆蔡经纬老师向同学们详细的介绍了遗迹馆中展示的金沙遗址发掘现场,以及陈列馆内的精品馆藏文物。同学们参观了鹿苑、乌木林等多处文化创意园区,感受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在文化创意和融入市民生活等方面所作的新鲜尝试。博物馆内文化与自然并重的环境全面立体地为同学们展示了金沙遗址的灿烂辉煌。


同学们参观金沙博物馆

蔡经纬老师讲解金沙遗址发掘区的主要发现

师生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合影
25日下午,赵昊老师带领同学们前往位于广汉市的三星堆研究院,近距离观察体会文物保护与修复过程,并参观了三星堆文物标本陈列室。而后,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老师以《三星堆古城的布局和演变》为题,讲述了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历史和对三星堆古城城墙系统的认识过程,全景式地介绍了三星堆古城营建的各个阶段,使同学们对于三星堆遗址有了更整体化的认识。

赵昊老师介绍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内容


许丹阳老师介绍三星堆出土的典型陶器并为同学们授课
6月26日,同学们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参观。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已知的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运行,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系统展示三星堆百年考古研究成果。赵昊老师详细地为同学们介绍了博物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的背景,深度解读各类青铜器、玉器所反映的古蜀文明的宗教特征与社会生活,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探索古代文明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三星堆博物馆内,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公众对于了解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的热情,以及我国文旅行业的繁荣和巨大发展潜力。

赵昊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

同学们观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

师生在三星堆博物馆合影
6月27日上午,同学们前往都江堰参观游览。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范围内年代最为久远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有效地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赵昊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都江堰的建造历史与治水原理,同学们走过了鱼嘴、二王庙、宝瓶口、飞沙堰等一处处二千多年前构筑的伟大工程设施,深刻领悟到了古今一体、文化传承的历史魅力与社会价值。

同学们俯瞰都江堰
为引导同学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在实地参访旅程后同学们又完成了参访报告的写作和汇报。同学们以本次参访的实地所见为基础,结合课外知识的学习和总结,形成了课程报告,并开展了生动活泼的线上分享。同学们在分享汇报中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畅谈了对于考古与文化遗产、历史与传承、文明与生态、科学与人文等多方面的思考与收获,同时也对这种将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访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予以高度评价,表示获得了更为直观的文化体验,充分拓展了自身对于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认识广度和深度。


师生在课后进行线上分享汇报

同学参访期间的学习笔记
此次三星堆与川蜀历史文化实地研学通识课程中,同学们深入成都平原的多处考古遗址与文化遗产地,直面古蜀文明考古成果。专家授课结合实地考察,系统呈现了川蜀地区的先秦时期的文化演进、社会结构特征及对外文化交流。这不仅拓展了传统课堂的边界,更让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历史文明、现实社会、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的理解与感悟,将观摩体验对象与理论知识作结合,拓宽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开展批判性思考,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素养。未来,北京大学将持续完善实地研学通识课程体系,推出更多优质课程,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学员感悟选登
一直以来,我努力地想要去了解历史与考古,一方面对它的神秘产生了好奇,另一方面,每当我下定决心翻开相关书籍试图了解它时,我总是觉得枯燥,认为只不过是一堆砖瓦陶片,上面篆刻着莫名其妙的符号,有什么值得这么多人一遍又一遍,一代又一代地研究呢?抱着这样的疑问,抱着即使觉得枯燥也依旧想了解其魅力的好奇,我尝试着填写了课程报名问卷,现在想来,这实在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张阳,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24级本科生
历史文本的书写长期以政治为主轴,我们无法从中看出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与生活面貌。没有文字的时代只留下“口述神话”,难以被采信为历史证据。三星堆的参访向我们证明:在缺失文字记载的时代里,借助考古学的力量,我们能够验证传说真伪、构拟历史脉络、了解先民的生活习俗。
——梅兆熙,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
都江堰最令我震撼的点在于它并不是一个遗址或者博物馆,而是现在仍在为成都平原保驾护航的水利工程。它将宝墩、三星堆、金沙所展现的协作力量、工艺智慧和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转化为了泽被万世、塑造文明的现实存在。从神坛的沟通天地,到水堰的与江河共存,再到市井的安逸繁荣,“天府之国”的幸福感和松弛感,在都江堰的涛声与宝墩的稻香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持久的回响。
——黄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本科生
此次川蜀大地的文明之旅,我总结为两个核心“溯源”与“创新”,从宝墩初萌的稻作星火,到三星堆通天彻地的青铜密码,从金沙太阳神鸟的永恒翱翔,到都江堰泽被千秋的水利智慧,犹如一场在时间长河中逆流而上的航行。我们以考古为舟,以文物为桨,奋力划向古蜀先民的精神彼岸——这并非只为打捞历史的沉船,更是为了校准我们自身文明的罗盘。所谓“溯源”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根系深扎大地;“创新”则是我们向何处去,枝叶伸展向星辰。
——叶伟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3级本科生
《三星堆与川蜀历史文化》只来自一时的上头和一次无心的填报信息,但现在我无比感激能够被选中。这四天内,我只需要静静站在老师后面听,可以无边无际地思考、感受,心绪放松,无比安宁,这种心境下我也更接近知识本身,对考古的兴趣一点点萌芽,非常非常幸福。希望我能在摆脱绩点和培养方案的压力后,有机会再上一门考古系的课程。
——王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