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学院资讯 / 新闻动态 正文

学院资讯

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主题工作坊中期回顾

2025年8月10日,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主题工作坊在福建泉州拉开序幕。本次工作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WHITR-AP Beijing)、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福建省文物局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安溪教学研究基地协办。8月10日至8月14日,学员完成了工作坊的前半段课程安排,包括专家讲座、三次小组讨论以及泉州世界遗产现场考察。


一、专家讲座

工作坊课程的前半段主要基于世界遗产体系,从世界遗产基本定义与申报流程开始展开,逐渐深入到突出普遍价值(OUV)、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理念的演变、系列遗产的专题介绍、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辨析,在此基础上进入系列遗产的实践语境结合典型案例展开探讨。

(一)世界遗产系统

工作坊课程的前半段主要基于世界遗产体系,从世界遗产基本定义与申报流程开始展开,逐渐深入到突出普遍价值(OUV)、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理念的演变、系列遗产的专题介绍、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辨析,在此基础上进入系列遗产的实践语境结合典型案例展开探讨。

龙淼(Carolina Castellanos)聚焦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理念的演变与实践,她首先回顾了《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在发展历程中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添加的以“人”为中心的新元素,由此强调遗产价值由承载其属性的要素及相关社区共同塑造。她认为遗产管理应保障包容性与可持续性,批评了“应急式管理”,也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活态遗产、提出在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跨部门协作中实现资源、法律与信息的整合,推动可持续保护与社区赋权。

日本富士山世界遗产管理中心主任、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特别顾问稻叶信子(Nobuko Inaba)的讲座围绕世界遗产的完整性(Integrity)与真实性(Authenticity)展开,梳理了二者在《操作指南》中的历史沿革、适用范围及实践挑战。以日本遗产为案例,主要回顾了从1970年代至《奈良真实性文件》、以及2005年将真实性与完整性引入文化遗产评估的过程。

(二)系列遗产专题

针对世界系列遗产地的讲座中,路易莎·德马克对系列遗产的申报展开进一步说明。她强调,系列遗产组成部分必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反映突出普遍价值,而非简单的同类要素拼凑。申报需基于文化、社会、功能或景观等方面的内在联系,避免简单机械分类,重点说明了在提名过程中应明确区分组成部分、元素与属性,并确保每一部分均能支撑所选标准,从而形成清晰、可持续的系列遗产申报方案。

龙淼则继续关注保护管理,从日常监测、利益相关者参与、遗产价值阐释等多个具体角度切入,对系列遗产在保护管理中的理念、实践与挑战进一步展开介绍。她指出,遗产管理与保护应遵循监测(Monitor)-评估(Evaluate)-回顾(Review)的操作逻辑。以Rapa Nui Islands为案例说明共同事实(Joint fact)方法,即在记录中邀请当地社区参与,加强社区合作管理与赋权实践。此外,还需注意遗产分类在实际操作中并非边界清晰,文化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可进行协同管理。

马来西亚建筑师协会与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专业建筑师张建文(Tiong Kian Boon)从马来西亚遗产资源概况与机构架构入手,介绍了马来西亚遗产管理与保护的经验与挑战。张建文强调遗产管理中应注重包括国家部门、地方政府、专业团体及国际组织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多方合作,推动遗产保护的政策创新与管理实践提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燕海鸣介绍并讲解了中国系列世界遗产的主要概况。中国现有60处世界遗产,其中系列遗产占较大比例,并在内部具有“集合型”(collective)与“整体型”(collected)系列遗产的差别。他强调,应在提名阶段建立清晰叙事逻辑与统一管理机制,探索高效协同保护模式,以提升系列遗产的长期可持续管理水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对中国线性遗产作专题介绍。孙华重点讲解了在中国遗产分类体系中线性遗产和线状遗产的含义与概念,线性遗产是指长城、运河等本身呈连续线条状的文化遗产,其功能可分为交通联通或防御分隔。而线状遗产则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指由一条或多条线性遗产为主干,串联沿线村落、城市等点状遗产而形成的系统网络。他强调,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1)》删除文化线路相关内容后,线性遗产尤其是跨区域、国家、文明的长距离线性遗产的保护仍需要进一步讨论。


二、小组讨论

穿插于各模块课程中间的是三个由浅入深的模块化小组讨论。第一个讨论模块聚焦系列遗产申报的基本问题:采用系列遗产方法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定义系列遗产中所有要素的共同标准?如何识别突出普遍价值的属性?第二个讨论模块关注系列遗产的整体性思想:如何定义和评估系列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如何论证系列遗产的整体关联性?而最后一个模块则回到实践语境:在管理系列世界遗产时,通常会面临哪些挑战?采取哪些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模块化讨论后,各组学员踊跃发言,汇报了讨论的结果,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学员们认识到,系列遗产管理方法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可管理的策略,但也需要谨慎选取要素与叙事使所有遗产地都能为突出普遍价值(OUV)及整体叙事作出贡献。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尤其是当地社区的参与,对于识别这些独特属性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在遗产地管理中平衡人力与资源。部分学员以本国案例为例,提出在一些殖民地情景下的系列遗产中,很难找到相似的要素用于申报。他们详细阐述了一种战略管理框架,该框架通过政府的严格协商与批准,确保系列遗产在保护与阐释上的统一。然而,他们也指出,不同的叙事阻碍了空间和种族上的凝聚,使得这些遗产地的实际属性难以界定。为应对此问题,他们建议在系列遗产的申报与管理过程中采用一种包容性的叙事方式。

针对学员的汇报与疑问,龙淼指出,无论个人如何理解,都应当依据《操作指南》中关于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定义来认识和遵循相关标准,应注意《公约》规定的限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另一套具有不同申报与管理方式的组织负责。德马克随后补充了如何明确系列方法并确保其符合《公约》所规定的整体标准,即必须涵盖所有要素并保持整体一致性。张建文强调了在遗产申报与保护中“切实可管理”(practically manageable)的重要性,并指出必须关注系列遗产中每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李光涵也补充说明,保留当地社区的延续性不一定是真实性的必要组成部分,真实性的定义得取决于其价值载体和属性,但社区参与是遗产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三、现场考察

在实地考察中,专家与学员先后前往了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开元寺、老君岩、九日山、洛阳桥等系列遗产的代表性组成部分进行参观与学习。在遗址现场,学员与专家也针对泉州的系列遗产标识系统的统一、街道面貌的改善以及商业化程度等可持续管理方面展开了探讨,结合之前的课程内容,现场考察显得更为充实。在丰厚的人文意涵与大美山海之外,学员们也关注到了泉州系列遗产于保护与管理中努力触及至细枝末节,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先进的经验。

下午,工作坊全体人员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并参与讲座。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出宝阳对泉州境内的文物资源概况进行介绍,并说明了泉州系列世界遗产的组成与核心价值、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作为深度参与申遗团队的成员,对泉州世界遗产的整体认知与管理作主题分享。她首先将泉州置于世界史的纵横时空下,介绍了泉州系列遗产的整体叙事与突出普遍价值脉络。又以德济门与天后宫为例,描绘了具体的保护管理图景。她提到,该社区曾因交通改造与社区隔离,如今通过步行优先、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整合得以重连,融入居民日常,成为文化活动与社区生活的重要场所,体现了遗产与社区共同适应、恢复与发展的韧性价值。

在后续的课程中,工作坊还围绕社区参与话题安排专家讲座与讨论,并将以后续考察的遗产为例,分组完成突出普遍价值说明、组成要素、社区与利益相关者、遗产地管理机制等内容的作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公众号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