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民居营造研修班完成培训

2018-02

        2018年1月29日,为期一个月的传统民居营造研修班教学部分,在学员们的汇报及总结中,暂告一段落。

 

学员汇报设计和田野踏查作业

 

        汇报结束后学员们意犹未尽,自由交流起本次学习的收获。研修班学员来自安徽、福建、甘肃、贵州、江西、山西、浙江、云南等近十个省份,他们大多是非遗传承人,也有多年从事古建营造的匠人。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传承人们对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以及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一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确定学员结业作品指导教师。经过一个月的接触,学员对不同导师的研究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学员意向并结合导师的专长,27位学员将在四个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作品创作。

 

 导师组介绍

        北京大学传统民居营造研修班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古建筑方面的教师为主,并邀请了其他单位技艺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形成覆盖面广且综合性强的师资团队。课程方面以理论课、实践课和踏查课相互结合的授课模式,让传承人们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传统建筑,从而对传统民居有更直观的理解。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学员反馈意见,对课程安排作出调整,减少技术性课程,增加扩大视野的课程和讨论课程。

 

部分学员测绘和设计作业图

 

教师讲授传统木构件的现代测绘方法     学员搭建小木作模型

左图:为学员介绍三位激光扫描、数字建模、三位打印等现代技术在民居和古建筑营造中的应用

右图:师生冒着严寒开展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田野调查

在故宫修缮技艺部开展营造技艺田野踏查(左图木作工具、右图沥粉贴金)

   

与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永革先生交流

        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民居的营造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一座建筑,往往倾注了建造者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心血,如何将传统民居的延展性发挥出来,是当代古建传承人要思考的方向。正如杭侃院长在总结时提到的,在关注建筑本身的同时,也要打开思路,着眼于建筑在文创方面的创新形式。

        希望这些传承人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创新,期待他们金秋十月的成果展。

师生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