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退休

首页 / 师资队伍 / 光荣退休 正文

李伯谦

李伯谦

性别 :

职称 :教授

任职简历 :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大考古系副主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兼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等职。

研究方向 :

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的教学与研究

学术活动 :

参加和主持过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

学术论著 :

专著:

1.《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2.《科学丛书——考古探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3.《商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4.《李伯谦谈中国青铜文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5.《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

6.《感悟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7.《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20卷),主编,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8年。

8.《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时代》,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年。

9.《中国考古学经典精读》,李伯谦、陈星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10.《天中讲坛——中华文明探源》,主编,科学出版社,2020年。

11.《从古国到王国——中国早期文明历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12.《中国文明之源——史前考古发现》,李伯谦、申娟著,三秦出版社,2021年。

13.《晋侯晋都晋文化》,三晋出版社,2022年。

论文:

1.《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79年2期;

2.《我国南方几何形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相关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1期;

3.《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中原文物》1981年1期;

4.《试论吴城文化》,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集刊(3)》,文物出版社,1981年;

5.《后李商代墓葬族属试析》,《中原文物》1981年4期;

6.《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析》,《文物》1982年1期;

7.《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期;

8.《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考古与文物》1983年2期;

9.《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年4期;

10.《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文物》1986年6期;

11.《舉族族系考》,《考古与文物》1987年1期;

12.《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文物报》1988年11月4日;

13.《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文物出版社,1988年;

14.《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期;

15.《马桥文化的源流》,田昌五、石兴邦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文物出版社,1989年;

16.《先商文化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17.《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

18.《湖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在湖熟文化命名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东南文化》1990年5期;

19.《论夏家店下层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52—1982)》,文物出版社,1990年;

20.《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华夏考古》1990年2期;

21.《夏文化与先商文化关系探讨》,《中原文物》1991年1期;

22.《丰硕成果 新的课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23.《广东咸头岭一类遗存浅识》,《东南文化》1992年3-4期;

24.《晋国始封地考略》,《中国文物报》1993年12月12日;

25.《香港南丫岛出土的牙璋的时代和意义》,邓聪编《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庆祝郑德坤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26.《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7.《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华夏考古》1995年4期;

28.《前进中的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出光美术馆编《中国の考古学展——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発掘成果》,日本出光美术馆,1995年;

29.《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考古与文物》1997年4期;

30.《从对三星堆青铜器年代的不同认识谈到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滞后”理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31.《晋侯苏钟的年代问题》,《中国文物报》1997年3月9日;

32.《对三星堆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33.《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

34.《北京房山董家林古城的年代及相关问题》,齐心主编《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35."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Orientations, No.2 (1997).

36.《商周铜剑发展谱系的缩影》,王振华《古越阁藏铜兵萃珍·铜剑篇》,古越阁,1997年;

37.《也谈杨姞壶铭文的释读》,《文物》1998年2期;

38.《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与晋国始封地的推定》,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39.《从晋穆侯夫人墓出土玉器看西周晚期用玉观念的变化》,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编《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课题的新进展》,《文物》1999年3期;

41.《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几点设想》,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1期)》,1999年;

42.《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迭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中原文物》2000年1期;

43.《商周青铜器艺术》,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 第一辑 秦汉魏晋南北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4.《关于夏王朝始年推定的思考》,寒声主编《黄河文化论坛(第四辑)》,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年;

45.《夏商周年代学的考古学基础》,《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4日;

46.《晋侯墓地墓主之再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7.《叔夨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8期;

48.《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为起点深入探讨中原古文明》,《中原文物》2001年6期;

49.《晋侯墓地墓主推定之再思》,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编委会编《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0.《关于夏文化探索的谈话》,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大象出版社,2001年;

51.《关于有铭晋侯铜人的讨论》,《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1日;

52.《商周青铜器的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初探》,《青铜文化研究(第三辑)》,黄山书社,2003年;

53.《解读盘龙城——盘龙城商城的性质及其意义》,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编《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

54.《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出版社,2002年;

55.《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6期;

56.《大辛庄出土甲骨笔谈》,《文史哲》2003年4期;

57.《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58.《眉县杨家村出土青铜器与晋侯墓地若干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59.《发扬“疑古”精神,推进学术繁荣》,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18期)》,2004年;

60.《江南考古的重大突破——为纪念吴城遗址发掘三十周年而作》,《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1日;

61.《对郑州商城的再认识》,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23期)》,2004年;

62.《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发现的意义》,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郑州大师姑(2002-2003)》,科学出版社,2004年;

63.《与自然科学的不断融合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科技考古(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64.《学科发展的有力见证——< 考古>创刊五十周年感言》,《考古》2005年12期;

65.《继往开来谱新篇》,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26期)》,2005年;

66.《岭南地区周代考古年代学的新标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

67.《对皖南商周青铜器的几点新认识》,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皖南商周青铜器》(序),文物出版社,2006年;

68.《从殷墟青铜器族徽所代表的族氏的地理分布看商王朝的统辖范围与统辖措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6年;

69.《洛阳夏商周都城研究的有益启示》,《洛阳师范学学报》2006年3期;

70.《土墩墓考古的新收获和新思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28期)》,2006年;

71.《中国考古学的历程》,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三联书店,2007年;

72.《覐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中原文物》2009年1期;

73.《僰马盘铭文考释》/《僰马盘铭文与晋侯墓地排序》,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4期)》,2007年;

74.《从长时段着眼的晋系墓葬研究》,宋玲平著《晋系墓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75.《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编著《昌平张营——燕山南麓地区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序),文物出版社,2007年;

76.《连云港文化遗迹考察的观感与联想》,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5期)》,2007年;

77.《“禹都阳城”的新证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78.《夏文化探索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79.《谈谈近十年来的两周考古》,《中原文物》2008年2期;

80.《读< 周代用玉制度研究>》,孙庆伟著《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1.《粤东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考察》,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九、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2.《关于岭南地区何时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再讨论》,《考古》2008年8期;

83.《考古学文化的族属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

84.《新砦遗址发掘与夏文化三个发展阶段的提出》,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

85.《考古学视野的三皇五帝时代》,王俊义主编《炎黄文化研究(第八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

86.《俞伟超与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怀念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

87.《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的新进展》,吴晓筠著《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88.《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文物》2009年3期;

89.《对进一步做好西部考古工作的几点建议——在“第五届西部考古协会暨史前时代的中国西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9期)》,2008年;

90.《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6期;

91.《先商文化研究的新征程》,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2期)》,2009年;

92.《中国考古学的60年:发展、贡献、问题与前瞻》,赵为民、郭俊玲著《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93.《晋伯卣及其相关问题》,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究讨论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0年;

94.《殷墟宫室建筑研究的新成果》,杜金鹏著《殷墟宫殿区建筑基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95.《< 先周文化探索>读后的若干思考》,雷兴山著《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

96.《张家港市东山村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的启示》,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4期)》,2010年;

97.《关于文明形成的判断标准问题》,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4期)》,2010年;

98.《中国考古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重读苏秉琦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札记》,中国考古学会、朝阳市人民政府编《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

99.《从崧泽到良渚——关于古代文明演进模式发生重大转折的再分析》,北京大学考古学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十)》,科学出版社,2012年;

100.《北京大学考古的传统》,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52期)》,2012年;

101.《陶寺就是尧都 值得我们骄傲》,《山西党校报》2015年4月25日;

102.《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人民日报》2015年3月6日;

103.《祭拜黄帝要达成共识》,《光明日报》2015年9月7日;

104.《金文族徽研究领域的可喜成果》,《中原文物》2015年5期;

105.《探源文明 追迹历史——李伯谦先生专访》,《东南文化》2017年1期;

106.《新砦期遗存——“后羿代夏”确有其事的证据》,《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2期;

107.《再识牙璋》,《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4期;

108.《红山文化为神权古国的再次证明——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考古发掘分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6期;

109.《陶器起源研究的新进展》,《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8期;

110.《回望东山村——崧泽文化最早进入“古国”阶段的代表性遗址》,《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10期;

111.《原始瓷起源于夏代的确证——读“瓷之源”课题组研究成果报告》,《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12期;

112.《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已进入王国文明阶段》,《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14期;

113.《从焦家遗址看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与文明模式》,《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16期;

114.《吴越文化的历史贡献》,《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18期;

115.《文献所见大禹事迹与考古发现如何对应问题的若干思考》,《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20期;

116.《追迹三代探源文明——李伯谦先生访谈录》,《南方文物》2017年1期;

117.《重启对古书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6日;

118.《宜昌万福垴遗址发掘引发的思考》,《黄河·黄土·黄种人》2018年2期;

119.《周人经略西北地区的前哨基地——姚河塬遗址》,《黄河·黄土·黄种人》2018年4期。

120.《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年代学研究课题有感》,《中国史研究动态》2020年4期。

121.《两千年来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大成之作》,《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17期。

122.《怀念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和李学勤先生的交往》,《出土文献》2020年3期。

123.《“夏代有无”之争已成过去式》,《历史评论》2020年4期。

124.《我认识的安金槐先生》,《华夏考古》2021年3期。

125.《百年考古 寄语湖北》,《江汉考古》2021年6期。

上一条:来增禄

下一条:李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