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
1. 王思渝:《价值与权力:中国大遗址展示的观察与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 王思渝:《遗产的生成与传统的延续:四川直波村调查与研究》,巴蜀书社,2021年。
主编(合)
1. 王思渝、杭侃主编:《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对话与反思》,文物出版社,2020年;
2. 王思渝、杭侃主编:《观看之外:博物馆展览中的历史与人》,文物出版社,2022年。
译著(合)
1. Rodney Harrison著,范佳翎、王思渝等译:《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5月。
论文
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思渝等执笔)《部分国家可移动文物登录法律制度比较专项报告》,国家文物局编《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项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6年;
2. 孙华、王思渝、魏子元、张夏:《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第2期;
3. 王思渝:《从< 国际博物馆>看世界博物馆发展》,《东南文化》2016年第2期;
4. 阳烁、王思渝:《论“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中的价值协商》,《美育学刊》2016年第6期;
5. 王思渝:《日本乡土博物馆的源起、发展与现状》,《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4期;
6. 王思渝:《时间与表征:通史展览中的线与点》,《博物院》2017年第1期(创刊号);
7. 王思渝:《将设计理念付诸展览实践——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看见桃花源”展览回顾》,《博物院》2017年第2期;
8. 王思渝、刘晟宇、张夏:《从修复实践到价值取向》,《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年第3期;
9. 曹宏、牛大勇、王思渝:《民国时期文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借鉴》,《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3期;
10. 牛大勇、曹宏、王思渝:《从初创到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事业的探索之路》,《河北学刊》2019年第1期;
11. 王思渝:《展览叙事与物的意义——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例》,《博物院》2019年第1期;
12. 王思渝:《整体性视野中的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以日本奈良县明日香村为例》,《四川文物》2019年第3期;
13. 王思渝、王虹光:《社会性下博物馆职能的渗透与后退——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博物院》2019年第3期;
14. 王思渝:《权力框架下的博物馆——回到托尼·本尼特的博物馆思想》,《中国博物馆》2019年第4期;
15. 王思渝:《中西方不同语境下的博物馆发展——从< 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说起》,《博物院》2020年第1期;
16. 王思渝:《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取舍——关于白鹤梁遗产保护和展示行动的评述》,《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年第1期;
17. 王思渝、李盈、刘翰韬:《再论村落社会调查在村落遗产保护语境中的意义》,《中国文化遗产》2020年第4期;
18. 王思渝、杨佳帆、王艺霏、刘天歌、刘保山:《地下文物保护与部门间合作——以<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为例的实证分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年第4期;
19. 王思渝:《走向复杂化的博物馆表征与社区问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讨论为基础》,《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1期;
20. 王思渝:《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并置:新博物馆学的视角》,《艺术评论》2021年第3期;
21. 王思渝:《新博物馆学的引入、发展与未来》,《博物院》2021年第4期;
22. 王思渝、陈时羽:《贵州安顺布依族村落的现状与特性——兼论村落遗产保护中的价值问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第3期;
23. 王思渝:《权力与智识的对话——以<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为中心》,《博物馆管理》2021年第4期;
24. 王思渝:《在地社区对待遗产的观念与村落整体社会的影响——基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直波村的调查与研究》,《四川文物》2021年第6期;
25. 王思渝:《博物馆融入多元人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实践》,《东南文化》2022第1期;
26. 王思渝:《以遗产和博物馆之名发现乡村》,《艺术博物馆》2022年第1期;
27. 王思渝、李光涵:《“文化遗产研究与理论讨论”专题主持人语》,《文博学刊》2022第2期;
28. 赵毓、王思渝、刘佳君:《以过程性和引导性为导向的考古展览策划》,《中国文化遗产》2022第2期;
29. 王思渝、马青龙、杭侃:《不同空间语境下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展览的现状及特点》,《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5期;
30. 王思渝:《在历史与艺术之间: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展览的风格特性》,《艺术评论》2022年第5期;
31. 王思渝:《苏东海论述中的博物馆“物”与“人”关系》,《博物馆管理》2022第年3期;
32. 王思渝、郭佳思、郑昭琪:《多重动力下中小博物馆群的形成与发展——以大同市为例》,《博物院》2022年第4期;
33. 史瑀昕、郑昭琪、王思渝:《近代知识群体与故宫博物院的初建(1924—1930)——以北京大学为中心》,《文博学刊》2022年第4期;
34. 王思渝:《遗产教育的多元可能性》,《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1期;
35. 王思渝、蔡经纬:《考古与城市:不同维度下的城市核心区考古遗址展示》,《杭州文博》2023年第1期;
36. 王思渝:《对批判遗产研究中权威遗产话语问题的再审视——以上海提篮桥地区为例》,《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
37. 王思渝:《独特、整体与关联:博物馆展示“地方”的多元可能》,《博物馆管理》2023年第3期;
38. 王思渝、杭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适宜性、可展示性与可持续性》,《世界建筑》2023年第11期;
39. 王小溪、王思渝、薛雅丽:《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及主体因素分析———以三坊七巷为例》,《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6期;
40. 内川隆志、黑泽浩、金山喜昭、王思渝,俞莉娜译:《关于日本博物馆及博物馆学发展问题的笔谈》,《博物院》2023年第2期;
41. 宋伊琳、阮可欣、张剑葳、王思渝、唐琳:《校园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途径——以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项目为例》,《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1期;
42. 王思渝、沈山:《城乡与社区发展视野下的博物馆角色》,《博物院》2023年第5期;
43. 李睿康、李光涵、王思渝:《连小成大:美国小型博物馆公共资助体系探析》,《中国博物馆》2023年第6期。
44. 陈咏琛、骆丹丽、王思渝:《博物馆视障关怀理念与实践的三个阶段——以中国香港地区为例》,《博物馆管理》2024年1期。
45. 巨洒洒、何雨蔚、黄梓若、王思渝、杭侃:《观众行为视角下的观赏型与信息型展览差异——以云冈石窟主题展为例》,《东南文化》2024年4期。
46. 李睿康、李光涵、王思渝*:《连小成大:美国小型博物馆公共资助体系探析》,《中国博物馆》2023年6期。
47. 阮可欣、王思渝:《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基于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5期。
48. 孙静、李向诚、王思渝:《遗产研究“社区转向”中的“人—地”关系省思——以重庆钓鱼城遗址为例》,《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4年6期。
49. 王思渝:《整体、长期与权力:乡村博物馆策展三题》,《艺术与民俗》2024年2期。
50. 王思渝、邱玮、李睿康:《博物馆参与式展览中的个体、社会与实物问题——以“追寻香格里拉”展为例》,《博物院》2024年3期。
51. 王思渝、孙静、袁奇大可:《社区的遗产关联与关联的价值——以重庆钓鱼城遗址为例》,《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4年6期。
论文集/辑刊/报纸
1. 沈山、王思渝:《“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与创意城市——以上海市虹口区项目为例》,叶朗主编《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6年)》,金城出版社,2016年;
2. 王思渝:《历史街区中的城市更新与内涵挖掘——以杭州南宋御街遗址为例》,叶朗主编《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7年)》华文出版社,2017年;
3. “Reflections on the World Heritage Value Interpretation of Hailongtun Archaeological Site”, Published inPreserving, Managing and Enhancing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etween China and Italy, Co edited by CACH & CNR, 2018;
4. 王思渝:《博物馆展览内容研究的三个维度》,河南博物院编《河南博物院院刊(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20年;
5. 王思渝:《在展览中书写历史中的人与思想》,《中国文物报》2020年5月12日;
6. 王思渝:《公地与私意识:遗产化进程中的在地社区》,王涛编《公众考古学(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7. 王思渝:《遗产作为面向更广泛群体的表征》,《中国文物报》2021年3月26日;
8. 王思渝:《积极推动多层级博物馆协调发展》,《光明日报》2021年6月4日;
9. 王思渝:《成为文化现象的博物馆展览》,《信睿周报》2021年8月1日;
10. 王思渝:《博物馆展示民族身份:从理论诉求到展览实践》,中国民族博物馆编《博物馆人类学的观点与实践: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11. 王思渝:《博物馆如何走出“巴别塔困境”》,《中国文化报》2022年10月10日;
12. 王思渝、阮可欣:《再议博物馆外向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十三)——北京大学考古百年考古专业七十年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22年;
13. "Museums and archaeological exhibitions: History, institution and reality in China", Published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eum Archaeology, 2022, the First Author;
14. 王思渝:《博物馆的创新与“守旧”》,《光明日报》2023年4月12日。
15. 张剑葳、王思渝、宋伊琳:《校园遗产保护的实践》,《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3月21日。
16. 张剑葳、王思渝、宋伊琳:《“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项目——校园遗产保护的实践》,《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