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学科研 / 姓名首字母 / Y 正文

杨哲峰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
历史时期考古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
汉唐考古、古代陶瓷

Email:yangzhefeng@pku.edu.cn

学历: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1990年硕士毕业,1997至2003年读在职博士。


任职简历:

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2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

曾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1997-1998学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04年上半年)进修,2008-2009学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学术活动:

2004年上半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修期间,应邀前往芝加哥大学作了题为《汉墓分布的考察:墓葬结构的变迁》的讲演。

2008年6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东亚考古学大会”,并作题为“The Changes of Tomb Structure in Han China”的发言。

2018年6月参加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世界东亚考古学会议”,并作题为“The Development of Han Dynasty Ceramics:New Discoveries and New Ideas”的发言。

2008—2009年在哈佛大学从事访问研究期间,应邀前往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学术讲演。

2010年以来,先后应邀前往马来西亚、越南、意大利、英国参加学术活动,并作会议发言或专题学术报告。

目前是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陵墓考古专业委员会”、“陶瓷考古专业委员会”成员,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23.10—)。


获奖情况:

1. 北京大学1993—1994学年度立青奖。

2. 北京大学1995—1996学年度“昌平园区最佳教员”、德育工作者二等奖。

3. 北京大学1998年中流文教基金奖。

4. 2006年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指导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的考古发掘项目获2006—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该项发掘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5. 北京大学2009—2010年度教学优秀奖。

6. 北京大学2011年度、2013年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7. 所参与的“田野考古实习教学团队”荣获2018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奖。

8. 所参与的“陶瓷考古的教学与实践教学团队”荣获2019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奖。

9. 所参与的《感悟考古》课程于2019年1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0. 所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两篇分别被评为北京大学2018年、201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1.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优秀奖。

12. 所参与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于2020年11月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2021年该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13. 所参与的“国际视野下的陶瓷考古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北京大学2021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4. 2022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15. 2023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并荣获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16. 获2024年度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优秀指导教师奖。

1. 《中国考古学(秦汉考古)》,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程。

2. 《田野考古实习》,本科生必修课程。

3. 《中国历史文选》(下),本科生课程。

4. 《汉至清历史文献》,本科生课程。

5. 《中国历史文献》,本科生课程。

6. 《战国秦汉考古研究》,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

7. 《汉唐边疆考古》,研究生课程。

8. 《东周秦汉考古文献研读》,研究生课程。

9. 《考古文献与论文写作》,研究生必修课程。

2001—2003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唐陵墓制度研究”(01JAZJD780001)。

2011—2014年,参与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秦汉时期江东地区的文化变迁》(11JJD780005)。

2011—2014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田野考古学概论》(11JJD780004)。

2012—2015年,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秦汉墓葬的结构类型与区域变迁研究》(12BKG013)。

2012年,主持山东章丘东平陵故城遗址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2015年、2018年,主持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2018—2019年,主持北京大学本科生教改项目“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建设”。

2020年,参与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田野考古实习再探索》。

2019—2022年,参与北京大学“丝绸之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固原为中心的历史时期考古研究”。

曾独立承担并完成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2004年、2007年、2010年年度资助项目共计3项;主持并完成北京大学2012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东周秦汉考古文献研读》、2020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考古文献与论文写作》、2022年度本科生教改项目《中国考古学·中二·秦汉考古》、2023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案列教学示范课程及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战国秦汉考古研究》等。

专著:

1. 杜金鹏、焦天龙、杨哲峰编著:《中国古代酒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2. 杨哲峰著:《汉唐陶瓷考古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3. 杨哲峰著:《历史时期考古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论文:

1. 杨哲峰:《一九八七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考古学项目简介》,《中国文物报》1988年2月26日第2版。

2. 杨哲峰:《198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考古学项目简介》,《中国文物报》1989年3月10日第2版。

3. 杨哲峰:《略谈七贤壁画与七贤名次的排列》,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 杨哲峰:《汉代百戏》,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一辑《秦汉魏晋南北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81-288。

5. 杨哲峰:《从蒲城元墓壁画看元代匜的用途》,《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

6. 杨哲峰:《简介两本有关匈奴考古的发掘报告》,《考古》1999年第4期。

7. 杨哲峰:《海盗古城——比尔加》,《文物天地》,2000年第2期。

8. 杨哲峰:《关于长沙铜窑出土瓷器上的一首古代酒诗》,《江汉考古》2000年第4期。

9. 杨哲峰:《曲村秦汉墓葬分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 杨哲峰:《关于齐国量制中的进位问题》,《文物世界》2000年第5期。

11. 杨哲峰:《公元与干支纪年相互换算的新方法》,《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0年第6期。

12. 杨哲峰:《茧形壶的类型、分布与分期试探》,《文物》2000年第8期。

13. 杨哲峰:《巨石之谜的解译――近二十六年来西南地区“大石墓”的探索历程》,《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1日第7版。

14. 杨哲峰:《Stone Sarcophagus 与“石棺葬”》,《中国文物报》2000年12月13日第7版。

15. 杨哲峰:《关于< 前帝国时期中国北方边疆>的几个问题――节评< 剑桥中国先秦史>》,《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1年第1期。

16. 杨哲峰:《北魏宋绍祖墓的形制问题》,《中国文物报》2001年2月7日第7版。

17. 杨哲峰:《北魏墓葬考古五十年》,《中国文物报》2001年3月28日第7版。

18. 杨哲峰:《考古报告的定位与生命力――关于报告“过时”问题的思考》,《中国文物报》2001年6月13日第7版。

19. 杨哲峰:《西南地区“石棺葬”的发现与研究》,《中国文物报》2001年7月22日第7版。

20. 杨哲峰:《两汉之际的“十斗”与“石”、“斛”》,《文物》2001年第3期。

21. 杨哲峰:《近二十六年来西南地区“大石墓”的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4期。

22. 杨哲峰:《汉代铜锺略说》,《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3. 杨哲峰:《秦汉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赵化成、高崇文等撰《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24. 杨哲峰:《汉代铜锺与量制演变之关系新探》,《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25. 杨哲峰:《汉代的“大河郡”与“大河五”铁斧》,《中国文物报》2002年10月11日第7版。

26. 杨哲峰:《近30年来汉墓综合研究中的墓葬分类问题》,《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8日第7版。

27. 杨哲峰:《关中地区汉代空心砖墓刍议》,《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24日第7版。

28. 杨哲峰:《关于洛阳金谷园汉墓IM337的年代——兼论洛阳地区出土的南方釉陶》,《华夏考古》2003年第2期。

29. 杨哲峰:《关于洛阳三座汉壁画墓的年代序列问题》,《文物》2003年第3期。

30. 杨哲峰:《秦汉时期“洞室木椁墓”简论》,《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28日第7版。

31. 杨哲峰:《汉墓结构的时代特征》,《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5日第7版。

32. 杨哲峰:《汉墓研究中的七种区域选择类型》,《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第7版。

33. 杨哲峰:《汉代的“整木棺”现象》,《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24日第7版。

34. 杨哲峰:《汉代陶瓷分类问题管见》,《中国文物报》2006年7月28日第7版。

35. 杨哲峰:《从陵到冢――关于东汉“懿陵”的思考》,《中国文物报》2008年2月1日第7版。

36. 杨哲峰:《渭河三桥与渭北西汉陵区的形成》,《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18日第7版,该文另收入汉阳陵博物馆编《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10年,页191-193。

37. 杨哲峰:《北方地区汉墓出土的南方类型陶瓷器:汉代南北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考察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汉长安城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页507-542。

38. 杨哲峰:《里耶汉墓出土的江东陶瓷产品――读< 里耶发掘报告>札记之一》,《中国文物报》2008年10月17日第7版。

39. 杨哲峰、赵化成:《秦汉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编著《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2008年,页66-90。

40.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游富祥、杨哲峰执笔):《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

41. 崔剑锋、贾庆元、杨哲峰、吴小红:《安徽萧县汉墓出土部分汉代施釉陶瓷的LA-ICP-AES分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萧县博物馆编著《萧县汉墓》,文物出版社,2008年,页360-364。

42. 杨哲峰:《渭北西汉帝陵布局设计之观察》,《文物》2009年4期。

43. 杨哲峰:《试论两汉时期低温铅釉陶的地域拓展――以汉墓出土资料为中心》,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编《汉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页411-418。

44. 杨哲峰:《洛阳地区汉墓所见“多人葬”问题——以烧沟和西郊墓群为中心》,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汉魏陵墓研究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页180-189。

45. 杨哲峰:《里耶与岭南――读< 里耶发掘报告>札记之二》,《中国文物报》2009年10月30日第7版。

46. 东平陵故城联合考古队(赵化成、杨哲峰、张克思、王泽彬、王兴华执笔):《2009年度山东东平陵故城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7月16日第4版。

47. 杨哲峰:《汉晋时期“四系罐”的北渐三部曲――兼谈洛阳曹休墓的新发现》,《中国文物报》2010年8月6日第7版。

48. 杨哲峰:《读< 鲁中南汉墓>》,《文物》2011年3期。

49. 杨哲峰:《蕲春汉墓所见江东与岭南陶瓷产品及相关问题——读< 罗州城与汉墓>札记之一》,《江汉考古》2011年4期。

50. 杨哲峰:《关于< 鲁中南汉墓>报道的汉代带釉陶瓷器》,《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8日第7版。

51. 杨哲峰、余雯晶:《秦汉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文物出版社,2011年,页65-92。

52. 杨哲峰:《关于江东地区“楚式墓”的发现与研究》,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二十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53. 杨哲峰:《文化变迁中的器形与质地——关于江东地区战国秦汉之际墓葬所见陶瓷器组合的初步考察》,《文物》2012年4期。

54. 杨哲峰:《试论两汉时期岭南类型陶瓷器的北传及影响》,《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页192-215。

55. 杨哲峰:《汉代“白陶”新资料——读< 姜屯汉墓>札记》,《中国文物报》2012年7月19日6版。

56. 杨哲峰:《输入与模仿——关于< 萧县汉墓>报道的江东类型陶瓷器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13年第1期。

57. 杨哲峰、余雯晶:《秦汉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2》,文物出版社,2013年,页60-88。

58. 杨哲峰:《关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汉墓出土江东类型陶瓷器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秦汉土墩墓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页189-209。

59. 杨哲峰:《环渤海地区汉晋墓葬出土的白陶器及相关问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海岱考古》第七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页415-441。

60. 杨哲峰:《关于汉唐时期低温铅釉器胎质的转变及相关问题——由一件北魏“白胎铅釉陶”引发的思考》,《陶瓷考古通讯》2014年2期(总4期),页65-69。

61. 崔剑锋、何德亮、杨哲峰、王子孟、王龙:《山东昌邑辛置墓地出土汉代白陶的成分分析》,《陶瓷考古通讯》2014年2期(总4期),页70-73。

62. 杨哲峰、陈春婷:《秦汉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页60-76。

63. 杨哲峰:《苏州合丰小城2014SFFM80的年代与江东“秦墓”的甄别》,《中国文物报》2016年8月26日。

64. 杨哲峰:《白瓷起源问题管见》,《中国文物报》2016年6月17日第6版。

65. 杨哲峰:《略谈秦汉时期印纹硬陶的区域类型及相互关系》,《中原文物》2017年5期。

66. 杨哲峰:《碎而不残——陶瓷科技考古的样品选择问题》,《中国文物报》2017年3月20日。

67. 杨哲峰:《东汉时期的“追尊陵”》,《华夏考古》2017年12期。

68.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张溯、赵化成、郑同修、杨哲峰、陈建立、王泽冰、张宗国执笔):《济南市章丘区东平陵城遗址铸造区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11期。

69. Yue Wang, Yihang Zhou, Zhefeng Yang, Jianfeng Cui*(corresponding author)(2019),A technological combination of lead-glaze and calcium-glaze recently found in China: Scientif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lazed ceramics from Shangyu, Zhejiang Province,PLoS ONE 14(7): e0219608:1-11。

70. 周雪琪、崔剑锋、杨哲峰、田正标:《安吉上马山汉代江东类型原始瓷工艺研究》,《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页227-235。

71. Xueqi Zhou, Hongshu Lv, Zhefeng Yang, Jianfeng Cui*(corresponding author),Huida Li, Jigen Hu, The Origins of Slip for High-Fired Chinese Ceramics: Evidence from Jiangdong-Type Calcium-Glaze Wares Unearthed from Two Han Dynasty Cemeteries in Zhejiang, East China. Archaeometry, 2020,online published,doi: 10.1111/arcm.12629。

7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张溯、韦正、杨哲峰、陈建立、王泽冰、宁述鹏执笔):《济南市章丘区东平陵遗址铸造区2012年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12期。

73. 杨哲峰、李云河:《秦汉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页57-85。

74. 周雪琪、刘念、吕竑树、杨哲峰、李晖达、胡继根、崔剑锋:《湖州杨家埠墓葬群出土玻璃制品的原料与工艺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十四)——科技考古专号》,科学出版社,2022年。

75. 杨哲峰:《两汉时期贸易活动的考古学观察》,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17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76. Zhefeng Yang, "Asia,East:Imperial China: Qin and Han (221BCE—CE220)", in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23: 11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