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推荐:中亚考古

2025-02

中亚为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贸易及文化的重要枢纽,其考古遗存亦十分丰富。本课程以古代中亚为中心,系统介绍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区域的重要考古发现;以年代为线索,探讨中亚考古学文化从石器时代至伊斯兰早期的发展与变迁。在此基础上,本课程将对跨区域文化交流、游牧与迁徙、农耕与绿洲城市等中亚考古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内容提要及相应学时分配

1、导论(4学时)

介绍课程内容,概述中亚考古学的发展与现状,对中亚考古学的核心议题和重要概念进行初步讨论。

2、中亚石器时代(4学时)

梳理中亚旧石器与新石器时期的主要考古学发现,探讨中亚考古材料所见早期技术传播、农业与聚落的发展等问题。

3、中亚青铜时代(4学时)

介绍青铜时代中亚草原与绿洲地区的主要考古学文化,讨论中亚绿洲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特征、区别与互动过程。

4、中亚的早期铁器时代(4学时)

概述中亚早期铁器时代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及其特点,探讨该时期中亚古代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5、希腊化时期的中亚(4学时)

介绍中亚希腊化时期的重要遗址与考古文物,并根据考古材料,分析该时期中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6、康居-贵霜时期的中亚(4学时)

梳理康居-贵霜时期中亚的主要考古学材料,对“族群” 和“迁徙”等概念在阐释中亚考古材料中的应用进行批判性思考。

7、中古早期的中亚(4学时)

介绍中古早期中亚的绿洲城市与壁画遗存,结合该时期的社会与历史背景,探讨中亚城市布局的变化与文化交流的发展。

8、伊斯兰时期的中亚(2学时)

概述伊斯兰时期中亚的考古发现,从考古学材料出发,分析中亚文化的新特点及贸易网络的发展。

9、课程总结与课堂报告(2学时)


二、授课教师

王姝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亚考古与艺术、墓葬考古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等;独立承担“世界考古学”“中亚考古专题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考古遗址的发掘,如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与铁器时代墓葬遗址、亚美尼亚阿帕兰尼博德青铜时代遗址、波兰海乌姆中世纪城堡遗址等。


三、课程信息

上课时间:周二第5-6节

上课教室:地学楼103

课程性质:本科课程 专业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