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至10日,我院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亚市博物馆联合召开了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现场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陈星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王社江研究员,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王幼平教授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上,我院教师李锋汇报了落笔洞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

研讨会专家在遗址合影
三亚落笔洞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落笔峰山脚下,遗址发现于1983年,1992至1993年开展发掘,遗址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制品、骨器和动物化石,是目前中国南端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2024年12月,我院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建立“三亚落笔洞遗址联合考古工作站”。2025年,以重建遗址年代、文化序列,开展多学科研究为主要学术目标,同时服务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三亚市博物馆联合开展落笔洞遗址的新一轮发掘。
目前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首先,发掘团队揭露了一座史前墓葬,结合碳十四和铀系法年代测定结果推断其距今约1.3万至1.2万年。墓主为一幼年个体,侧身屈肢葬,头部与腰部出土有织纹螺装饰品。该墓葬是目前华南地区葬式最为确定的旧石器时代墓葬,也是海南省时代最早的一座墓葬。更为重要的是,墓主头部和腰部发现有大量织纹螺装饰品,是目前中国见诸报道的最早织纹螺装饰品,为研究海南岛史前文化习俗,以及与东南亚的史前文化交流等提供了关键材料。

研讨会专家在遗址讨论发现的墓葬
其次,发掘团队揭露出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为遗址年代和文化序列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共揭露出8个层位,其中第2-6层为主要的文化层位,可分为上下文化层,下文化层主要是第6层,上文化层是第5-2层。
最后,发现时代早晚不同的文化遗物组合,初步的材料整理显示,遗址下部层位主要出土砾石石器,石制品主要是采用河流砾石、石灰岩块等加工的砍砸器等大型工具;而遗址上部层位则主要是以玻璃陨石为原料制作的石片、刮削器等小型工具,这些材料对探讨史前先民在热带地区的技术和生存适应方式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专家观察遗址出土的石器
与会专家考察了遗址发掘现场、观察了出土标本并针对遗址的新发现展开了充分的研讨。专家表示,落笔洞遗址新的考古发现对探讨史前人类在海南岛的活动历史,构建海南地区史前文化序列,以及探讨与华南、东南亚等区域人类石器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传播等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目前,落笔洞遗址的发掘仍在进行中,我院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亚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多学科研究团队,后续将重点开展遗址年代学、沉积学、古环境学、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综合交叉研究,全面揭示落笔洞遗址的文化内涵,为海南史前考古、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工作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照片由研讨会代表提供,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