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至10月15日,我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开展本年度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重点为布哈拉绿洲与沙漠草原交界地带的噶木呼尔德一号墓葬群(Gamkhurd 1)。我院王姝婧研究员为此次发掘领队,博士后陈婧修,研究生魏婧柯参加了此次发掘。

2025年度中乌发掘团队
噶木呼尔德一号墓葬群为2024年我院团队于布哈拉绿洲边缘开展考古调查时所发现,本年度共发掘库尔干(Kurgan)墓葬9座,内涵极为丰富。墓葬开口均位于地表封堆之下,墓葬形制主要为斜坡墓道墓与竖穴偏室墓,以多层泥砖封砌墓室入口。该墓葬群葬俗多样,包括多次葬、烧物葬、家庭合葬、单人偏室葬等,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头部朝南。随葬品主要为陶器、木器和长剑、匕首、弓箭、铁刀、铜镜等武器及金属用具,以及戒指、手镯、耳饰、牌饰、金饰片等各类饰品,其中,各种材质的珠饰共计500余件。

噶木呼尔德一号墓葬群M4所见多元葬俗
根据墓葬结构与出土物初步判断,噶木呼尔德一号墓葬群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为中亚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关键时期之一。本次发掘的墓葬多随葬羊骨,墓中所出长剑、匕首、弓箭、带饰、铜镜等与欧亚草原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具有相似性,体现了与游牧文化的紧密联系,而随葬的轮制陶器却与布哈拉绿洲同时期城址所见陶器的样式较为一致,进一步揭示了草原文化与绿洲文明的互动与交融。
此外,本年度田野工作共采集各类样品近500件,用于14C测年、DNA与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实验室分析,为后续多学科深度解读中亚人群的生计模式、迁徙轨迹、文化交流、社会组织与交换网络奠定了基础。

王姝婧与陈婧修在发掘墓葬中的人骨遗存
此次发掘中,学院师生向当地考古学家推广了我方成熟的田野记录体系与理念,制作了多语种发掘表格与器物卡片,提升了中亚田野考古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发掘之余,团队成员还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了公众考古科普活动,向当地学生与民众介绍布哈拉地区墓葬研究的新进展,及出土人骨的代谢组分析成果,既展现了多学科视域下考古研究对揭示丝路枢纽地带古文明发展进程的潜力与重要意义,又增进了中乌人民间的交流对话与友谊。

团队成员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本次中乌联合发掘所揭露的铁器时代晚期墓葬为研究古代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墓葬群所见多元葬俗亦深刻反映了中亚古代文化的多样与兼容,深化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多元文明互鉴共生的学术认识。同时,本次田野考古工作不仅是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学“走出去”的有益尝试,亦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的“中国—中亚精神”,以扎实的工作成果,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了北大的考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