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学院资讯 / 新闻动态 正文

学院资讯

夏商周聚落考古研讨会成功举行

近几十年,中国考古学由强调地层关系和遗物年代与文化特征的文化历史考古,逐渐转向注重遗存空间以及社会景观的聚落考古。聚落考古理念指导下的夏商周考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诸多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收获,大大拓展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鉴于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于2025年11月15日16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楼A101报告厅举办“夏商周聚落考古研讨会”,邀请全国从事夏商周考古一线田野工作的专家学者,就夏商周考古中的“聚落布局”“聚落与功能区”“聚落考古方法与手段”三个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现场合影

11月1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主持开幕式,并向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院长沈睿文作开幕致辞,他指出,随着考古材料积累与技术手段革新,仅依赖聚落分析难以全面解答文明演进中的深层问题。夏商周考古亟须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构建“空间—时间—技术—社会—文化”五维一体的综合研究体系,才能逐步还原更为“全息化”的历史场景。随后,五位学者从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两个维度,分别以盘龙城、殷墟、周原遗址的聚落考古历程,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在聚落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作主旨演讲。

陈建立书记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沈睿文院长作开幕致辞

学者主旨发言(从上到下分别为孙卓、牛世山、曹大志、刘思然、杨晓燕作报告)

11月15日下午和11月16日,三场分论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9位专家学者从各自工作经验、研究思考出发,展开学术报告与专题讨论。报告和讨论涉及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邾国故城、丰镐、纪南城、寨沟、西吴壁、三星堆、琉璃河、东下冯、台家寺、毛家咀、大湖咀、郭元咀、渤海湾盐业遗址群、绍兴越国遗址群等各处遗址的聚落考古探索和研究实践,内容包括具体遗迹的辨识、聚落边界的判断、聚落研究中的调查方法、遗迹属性判断、遗迹共时性和历时性、遗址地貌的复原、实验考古、空间信息采集、测绘与资料管理、多学科合作研究应用的具体技术和手段等等,覆盖了聚落考古研究的各个层次。

与会人员热烈讨论交流

11月16日下午,在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之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曹大志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进行总结发言。曹大志老师提到,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研究是本次会议讨论最多的内容,一些遗址的工作带有区域性的考虑,有助于研究聚落分布和区域内聚落之间的关系,区域调查、专题调查应大力提倡。夏商周时期聚落分化更加明显、聚落功能更加复杂,与会学者交流了都邑性遗址的工作经验,介绍了区域中心遗址的精彩案例,讨论了手工业生产区的发掘研究经验,针对基层聚落的工作则亟待加强,对于其他专门化聚落的发现也应有思想准备。很多遗址的工作都关注了古代环境的影响,今后还应加大和相关学科合作的力度,开展聚落周围环境的研究。冶金、同位素、DNA、地学考古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我们以聚落考古工作为背景的深入研究,但仍存在深入认识普通居住区、揭示和保护大量区域中心遗址等未解决的难题。张昌平老师表示,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夏商周时期考古前沿的专家学者,学者们围绕聚落考古从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他指出,聚落考古理念的实践涵盖三个层面:田野工作中预先的学术设计,对于遗迹使用恰当的发掘技术,以及对遗迹和遗物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只有在上述多环节、多方法的协同推进下,聚落考古的理论和实践才能不断深化,从而持续拓展我们对夏商周时期社会的认识。

曹大志、张昌平作总结

本次研讨会以扎实充分的学术报告与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成为推动夏商周聚落研究与多学科合作的重要节点。未来,夏商周聚落考古将承续本次研讨会的前瞻视野与合作精神,为深化早期中国文明研究持续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