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考古文博学院举办刘绪老师、王迅老师追思会

2022-11

2022年11月6日上午,“刘绪老师、王迅老师追思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多功能厅举办。两位老师生前好友、同事、学生、家属及学界同仁等百余人,线上线下共同追思两位老师对中国考古文博事业的重要贡献,缅怀他们为学、为师、为人的精神风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主持追思会。


图片

追思会线下会场

 

去年秋日,两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先后离世,考古文博各方友人无不悲恸。“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沈院长谈道,两位老师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何为师者、何为大爱,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两位老师,重温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力量。 

追思会开始,全场肃立,为刘绪老师、王迅老师默哀。之后两位老师生前的同事、同学和学生等代表依次发言,表达哀悼与怀念。


图片

与会人员为刘绪老师、王迅老师默哀

 

李伯谦先生既是两位老师的老师,又是教学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中的挚友。“两位都是我的学生,回忆起来,他们相处像亲兄弟一样,各有各的长处。”他记忆中的刘绪老师不苟言笑,为人又特别认真和本分。李先生回忆了师生二人最初在大兴对老乡做宣传的种种趣事,当时二人便很投缘,刘老师一丝不苟、踏实严谨的性格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谈到河洛地区、琉璃河遗址有关周人分封东迁等问题,两人在学术上有很多相近的看法。李先生感叹道,虽为刘绪老师的老师,但他们更多时候是互相切磋、互相商量的,刘绪老师对遗迹遗物的鉴别让他很受启发,深怀感激。王迅老师则是非常活泼风趣的,爱酒、健谈,玩笑中又有着很多真知灼见。回忆王迅老师接手的西周青铜器的课程教学,他将知识用幽默有趣的讲义呈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李先生为两位老师过早的离开表现出深深的悲痛和怀念,二人带给我们的一丝不苟的、幽默风趣的两种风格,都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图片

李伯谦先生线上发言

 

高崇文老师表示两位老师的离世是整个考古界的重大损失,并对二人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进行了回顾。高老师为王迅老师本科班主任,王迅老师聪明、机敏,又有才华,令他印象深刻。王迅老师在东夷考古学文化上的研究工作至今有重要影响,有关十二生肖的著作也颇受好评。作为同班同学,高老师与刘绪老师有着更密切的交往。刘老师对商周考古的教学和科研都有突出贡献,退休后还坚持在考古第一线,一如既往的勤勤恳恳,还将苏秉琦先生的资料整理出来。他回忆2019年盘龙城学术研讨会见面时——那是他们1974年共同实习的地方——刘绪老师还是那么热情健谈,中秋节相遇亦谈笑自若,不想一个月后就因病入院,他的离世让无数人悲痛。高老师表示,朴实,善良,与人为善,这是刘老师一贯的品格,他工作上兢兢业业,终身保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需要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


图片

高崇文老师发言

 

张素琳老师是刘绪老师的同学,又曾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省考古所共事。刘老师在学生期间给她的印象是与人为善,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又多才多艺,与同学关系很好。共事后深刻感受到刘老师对任务一丝不苟,对学术问题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关爱学生,也时刻不忘自己学生的身份,贾梅仙老师带过他们班实习,贾老师病后,刘老师工作再繁忙也年年都会去探望,直到自己那年病倒。诚恳热情是刘绪老师待人之道,回忆自己在垣曲商城发掘期间陶片袋不足,又到处买不到,写信给在曲村发掘的刘老师,刘老师很快买好并派专人送到工地,解决了燃眉之急。垣曲商城发掘报告出版时邀请刘绪写书评,他回复说当时连续出差,近期难以完成,但一定会尽量抽时间完成,过了几个月,我以为刘老师确实太忙顾不上写书评时,刘老师告知他已经写完书评并投稿了。后来我们也在文物报上看到了这篇书评,不难看出,刘老师一定是认认真真地翻阅这本上百万字的报告,才完成书评的。他在书评里对垣曲商城的发掘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也很诚恳的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这给我们很大的鼓励。“在他眼里,别人的事都是大事,自己的事都是小事。”这样的好人,我们怀念纪念他,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图片

张素琳老师线上发言

 

张辛老师是两位老师的同门兼同事,更与王迅老师同年入学,他以三篇挽帐回忆了与两位老师的交往,寄托哀思:

 

痛悼刘教授绪兄

黑云垂,西山暗,星月藏,上苍感动,秋雨绵绵孰不泪?

广场冷,怀茶凉,曲沃邈,中腑扯撕,绛帐寂寂顿失声。

学弟张辛伏地敬挽2021.9.26

 

未必同窗,学术各门庭,然专深勤谨,卓荦有成,莫不感佩;

或多异处,交游类兄长,是朴厚敬躬,倏忽作古,无尽悲伤。

七七、七八级全体同学敬挽,张辛受命并书2021.9.28

 

深切悼念王教授迅兄

四同四十年,攻玉相资,情如兄弟,不期天道无知,遽夺寿元,孰能抚迸泪?

半醉半明夜,考研弗碍,才满斗川,偏遇归途非时,独行圆觉,何处赋招魂?


学弟张辛泣挽2021.10.7深夜


图片

张辛老师发言

 

刘绪老师的学生张明东代表同门学子表达追思,他称刘绪老师是道德文章的典范,王迅老师是才华横溢的考古学家。入学前他对两位老师的学术已耳闻受教,此后的工作学习更受到两位老师的培养帮助。他谈道,刘绪老师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热爱,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对同仁学生的热爱。他热爱田野考古事业,从史前到汉唐的考古工地都看得到他的身影。他对人真诚友善,每个学生都深有体会。张老师说自己时常梦到与刘老师出差的经历,那时在破旧的火车上,途中以方便面充饥,那样简陋又温暖的日子终生难忘。王迅老师虽交往不多,但他幽默、风趣、达观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在东夷考古上的开创之功让人获益匪浅。


图片

张明东线上发言

 

王迅老师的学生梁敏枝说道,王迅老师有很多称号,老顽童、窦尔顽,但自己还是喜欢叫他王老师。他为人真诚善良,可爱又才华横溢。梁敏芝记忆中的王迅老师一直是乐观的,他热爱生活,分享生活。毕业后学生们还会线上与老师分享日常的点滴经历或趣闻旧事,病中老师依旧那么热情开朗,亲手制作泥人并自导自演各种小故事。他即便身体再难受,也不希望学生、家人为他担心。她在与刘绪老师仅有的接触中,也能感受到老师的温和亲切,八里岗实习时,他对每个学生都悉心指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的健康和生活。对这两位老师我们惟有无尽的思念和感谢。


图片

梁敏枝线上发言

 

随后,段勇、王占奎、吉琨璋、方勤、常怀颖、孙庆伟等与两位老师关系密切的学界友人、同事、学生先后发言,深切缅怀两位老师。


图片

与会人员聆听线上发言

 

段勇老师表示两位老师都是博学多才的好老师,刘老师善良、厚道、严谨,王老师幽默、睿智、随和。在大家熟悉的教学科研工作外,段勇老师补充了刘绪老师作为一个好父亲的形象,1998年段老师与刘老师老师一同在罗马出差,期间刘老师一直为孩子高考之事心绪不安,到少女泉时听说许愿很灵,就很虔诚的按照导游的提示完成许愿,一向认真、冷静的老师也有紧张的一面。刘老师虽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考古教学和研究中来,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人。


图片

段勇老师线上发言

 

王占奎老师在发言中难以平静,两位师兄的离世令他悲痛,也为无法亲至现场难过。“超越时空的好人”,是他对刘绪师兄发自内心的评价,他的善良让人无限敬佩。王迅老师才满斗川,他还记得过去在234号宿舍闲聊的日子,记得王迅老师背《天演论》章节的事迹。王占奎老师悲伤地表示,虽然两位老师离开了,但他们留下了重要的著作,我们还可以向他们请教。


图片

王占奎老师线上发言

 

吉琨璋老师代表北大考古系82级学生发表感念,回忆了与刘绪老师最后见面的两个场景。一个是老师生病的初冬,那时厚衣下的老师略显憔悴。一个是老师刚结束化疗时的探望,当时老师格外健谈,而自己注视着老师,眼神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刘绪老师给大家的印象太美好、太完美了,他在任何时间场合、对任何人都是善良的。10月底的曲村很冷,吉老师还记得半夜刘老师把一件棉袄盖在自己身上的场景,他说,刘老师微弱瘦小的身体里面有着博大的爱。


图片

吉琨璋老师线上发言

 

方勤老师回顾了两位老师对自己的帮助以及刘绪老师与湖北考古的密切关系。王迅老师曾指导他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这是他尝试讨论学术问题的开端,对他有着重要影响,刘绪老师则参与指导了几乎所有湖北重要的考古发掘。方勤老师回忆,2020年底刘老师病中还在帮助自己解答有关叶家山发掘的问题,疫情初在湖北最困难的时候,刘老师也不忘关心这边的情况。考古是刘老师一生的追求,他的学识和为人也激励着我们前行。


图片

方勤老师线上发言

 

常怀颖回忆了刘绪老师和王迅老师两人的情谊,并从亲历的补要村遗址发掘中分享了两位老师友谊的故事。他认为,两位老师是一生的同门师兄弟,也是一生的同事和朋友,他们的一生之谊既是一代北大教师团结、互助的缩影,也是商周考古发展的缩影。补要村遗址由王迅老师主持发掘,刘老师前后四次来工地帮助指导田野发掘和整理工作、处理工地纠纷,并帮助修改审核发掘简报,二人是同事,亦是挚友。


图片

常怀颖分享两位老师年轻时的照片

 

孙庆伟老师从考古学科发展的角度谈了两位老师的重要贡献。一是两位老师为我们树立了考古学家的典范,他们是北大考古学科第二代学者的中坚,都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治学基础,学术研究在时间上贯通三代,在地域上覆盖中原及周边,学有专攻而自成体系,同时两位老师各有天性,研究旨趣各有侧重,但最终又殊途同归。二是两位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师者典范,既是经师,更是人师,这是北大考古学科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学生,在与两位老师三十多年的交往中,能够真切感受到两位老师为人善良、豁达,为学扎实、贯通。作为后辈,要学习两位老师尊师、友爱、笃学的风范,潜心学问,倾心育人,把学科建设好,把学院发展好,这是报答师恩的最好方式,也是对两位老师的最好缅怀。


图片

孙庆伟老师发言

 

听了老师、同事、同学、学界同仁的发言后,刘绪老师的爱人乔老师对学院主办追思会以及各方友人的追思怀念表示感动和感谢。在乔老师眼里,刘绪老师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她回忆道,刘绪老师曾经讲起自己儿时往事,刘老师在贫苦中长大,一度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但他没有受到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有一次出差在县里耽搁了几天,县文化馆同志每晚陪他们看电影,临走前刘老师特地把电影票钱都给了。刘老师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看书做研究。乔老师看刘老师退休后还每天辛苦工作,在刘老师生日那天安排了看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时,刘老师说以后再不看电影了,太浪费时间。在山西大学讲课两周,除了一天去看闻喜邱家庄大墓,半天去山西博物院看展览,半天与原单位同事聚会,其他时间不是在讲课,就是在宾馆备课。他重视教学,讲课前都会在家中反复演练、完善讲稿。刘老师退休后,乔老师曾经问过他,再有五年时间能把手里的工作干完吗?他说差不多。五年过去了,他好像越来越忙了,即使在病中,他也一直在关心曲村和琉璃河的报告。去年2月,刘老师复查的结果不太乐观,刘老师对家人说:“现在可能是我最好的时间了”。这之后,他就经常去办公室,把所有资料梳理了一遍,把未完结的工作一一交代。最后乔老师代表刘老师和家人对病中关心他的好友以及为刘老师专著出版提供帮助的各方同仁、老师、同事、友人表达了感谢。


图片

乔淑芝老师讲话

 

追思会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代表学院师生对培育关怀两位老师学习成长的北京大学,对一直以来默默支持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和北大考古学科建设的家属、对关心两位老师、对来参加追思会的师友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刘绪老师和王迅老师的离去令人悲痛。刘绪老师终生挚爱考古事业,是考古文博学院的主心骨,是真正的中国考古界第一好人,是师生心目中的“大先生”。王迅老师作为中国考古学博士第一人,聪颖风趣,学识渊博,在学术上严谨踏实,生活上风趣豁达,在此我们郑重感谢两位老师为考古做出的奉献和为北大考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北大考古100周年、考古专业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前辈创造的光荣历史,更要以时代需要、国家需要为方向,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北大考古力量。


图片

陈建立书记致谢辞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沈睿文院长总结道,我们会带着对两位老师的怀念,秉承两位老师的为人风骨与治学精神继续前行,希望北大考古学科、中国考古学如两位老师所愿,越来越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