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2022年度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

2023-03

2023年2月24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2022年度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会议由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主持,全院教师参加会议。


图片

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现场

 

沈睿文院长总结回顾学院2022年工作情况,沈睿文院长指出,2022年,学院在教学与实践、教材和专著出版、国内外合作、考古暑期课堂、继续教育等工作上持续发力,一直在路上。田野考古工作是学院的生命线,召开年度考古工作汇报会意义重大,学院也将大力支持田野考古的教学工作和基地建设,争取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资源,促进学科发展和学院考古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东临淄桐林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张海老师作汇报

 

2022年临淄桐林遗址考古工作队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全面负责对桐林遗址进行田野考古测绘、调查、勘探、发掘、资料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共布设探方63个,清理灰坑246个,房址12个,沟(含墙基槽)18条,墓葬7座,窑3座。出土龙山时代遗存包括丰富的白陶器、施白陶衣的礼器和制作精美的磨光黑陶礼器,并且出土了较多数量的刻纹陶片,特殊器形的盉、陶铃等,充分显示出本遗址尤其是发掘区所在位置的特殊等级。并且发现了比较丰富的商代遗存,对于进一步认识鲁北地区商文化是重要的补充。本次发掘进一步明确了桐林遗址中心建筑区的位置和部分布局,为下一步长期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是山东龙山文化聚落考古和海岱文明探源的重要成果。 

  

陕西周原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曹大志老师作汇报

 

2020-2022年周原考古的主要成果是,发掘先周时期大型建筑,确认西周时期小城、大城。小城始建于商周之际,废弃于西周末年;大城为西周晚期扩建。先周建筑的发现为寻找先周国家中心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周城址的发现对廓清周原城市结构布局有重要作用,为解决周原遗址的性质提供了基础资料。

   

宁夏张家场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李云河老师作汇报

 

从2019年开始,学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此建设盐池基地。2021-2022年在此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同时配合学院的田野考古实习教学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工作。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确认了张家场城址中心区存在着多期的汉代大型建筑遗存,并且初步揭露出城址东门的结构,发现门道存在二次修补利用,与中心建筑基址的情况基本一致。通过出土遗物特征判断城址使用的时代历经西汉、新莽、东汉,之后废弃。未来将继续对城址及周边区域进行勘探和发掘,积极推动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等多领域合作。 

 

四川皮洛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冯玥老师作汇报

 

皮洛遗址2022年的发掘工作对遗址上部地层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根据土质土色将②层进一步划分为②、③、④三层,结合二级阶地的发现,更加清晰完整地揭示出遗址最晚阶段石器技术与组合的演变过程。在发掘之外,本年度田野工作还在遗址周边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遗址所在的傍河河谷地区的地貌考察,采集年代学及古环境研究样品,了解阶地的埋藏年龄及区域环境变迁过程;第二,石器原料,在傍河河谷及上下游基岩露头区采集多份样品,与遗址发掘出土的板岩和石英制品进行对比研究,明确原料来源及开发策略;第三,在遗址周边地区继续开展旧石器遗址调查,踏查理塘县河流阶地和日瓦山至甘孜州与凉山州边界区域的多处洞穴,在雄登寺等地点发现典型的石英小石片石器,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

  

曲彤丽老师作新疆通天洞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曲彤丽老师作汇报

新疆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该遗址自2016年起开始发掘,揭露了旧石器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堆积,其中包含新疆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证据以及驯化小麦在我国出现与传播的证据。为了进一步完善遗址的年代序列、认识遗址形成与古环境,并且探寻该地区更早的人类活动,2021年-2022年我们对主发掘区(T1515)进行了扩方发掘。发掘采用旧石器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并进行了多学科研究样品的采集,包括C14样品、光释光样品、微形态土样、浮选土样等。出土遗物主要为石制品和动物遗存,大多数出自旧石器时代的堆积中。针对本次发掘拟解决的问题以及在发掘过程中发现的堆积现象,目前对堆积物和动物遗存开展了微形态和动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在旧石器时代堆积形成过程、遗址环境、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人类栖居特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探讨新疆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以及旧石器中晚期过渡等问题。

  

内蒙古金斯太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李锋老师作汇报

 

金斯太遗址是中国北方一处关键的早期人类洞穴遗址,近4米厚的文化层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考古遗存。2021-2022年度的金斯太考古发掘持续推动遗址的精细发掘,开发App软件将平板电脑连接全站仪采集遗物的三维空间信息和出土背景信息;在原有的地层框架下分辨出更为细致的层位,建立起了遗址距今约5万年至3千年间较为连续的年代框架;发掘出土陶片、装饰品、骨器、石制品、动物化石等各类文化遗物3000余件,为构建出遗址先民们在草原地区5万年以来的生存适应策略提供了基础;也为东西方古人类迁移、技术扩散、文化交流等提供更多考古实证。 

  

四川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八号坑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赵昊老师作汇报

 

自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北京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完成了三星堆三星堆祭祀区八号坑发掘工作。目前可将坑内堆积大致分为五个层次,包括填土层、灰烬层、间隔黄土层、象牙层和器物埋藏层。各层的包含物特征差异很大,以灰烬层和器物埋藏层所出土器物最多。初步统计共出土各类文物8000余件,其中青铜器数量超过5000件。从K8提取出包括大型青铜立人神兽、裙装立人像、填彩持龙立人、倒立顶尊撑罍神像、虎头龙身铜像、猪鼻龙形器、多级青铜神坛等一大批新见器物。一些新见器物也再次反映了三星堆与长江中游地区、中原地的广泛文化联系。目前,考古队已开始了对出土青铜器、玉器和金器的修复和科技检测工作。 

 

重庆合川涞滩二佛寺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李崇峰老师作汇报

 

重庆合川涞滩二佛寺,明碑称鹫峰禅寺,现存大殿依山势而建,摩崖龛像雕凿在殿内北、西、南三面崖壁上,编号42龛(组),大小造像1760余尊,内容复杂,其早晚关系、组合关系、主题辨认和题材关联等,都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过去没有做过细致的考古测绘和记录,资料刊布简单,学术界对二佛寺的研究相当薄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为配合二佛寺大佛的修缮贴金保护工程,从2017至2022年,对二佛寺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小规模发掘,主要工作和收获是:先后完成了所有龛窟造像的重新分组编号,三维数字精细图像采集,各种窟龛遗迹及彼此关系的记录,以及配合修缮工程进行的专项研究(包括大佛右手手印原貌、大佛表面贴金等),最后发掘出土了南宋时期寺院的庭院地面、佛阁基址和转轮经藏殿基址,并对寺院近旁的燃灯塔和僧俗墓葬等也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清理。通过这些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涞滩二佛寺的窟龛造像与地面建筑是南宋时统一规划营造的,并查明了二佛寺不同时期建筑群的演变以及出入道路的变化等。这次调查和发掘,对于研究川渝地区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瘗埋制度以及禅宗宗派问题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关于涞滩二佛寺的考古报告正在修订之中,不久之后将正式出版。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方笑天老师作汇报

 

自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组建考古发掘联合体,对贵州省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进行发掘。墓群目前已发掘墓葬2192座、窑址8座、灰坑1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套)。在我院负责的发掘区域,发掘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186座、窑址1座,出土文物700余件(套)。大松山墓群是目前贵州发掘的最大规模墓群,墓地延续时间长,历史内涵丰富,反映了本地自六朝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进程。墓群出土的文物数量大、类型丰富,其中不乏不可多得的珍品,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组织、日常生活、民众信仰、商品贸易等情况。此次发掘不仅用物质材料反映了贵阳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面貌,而且从多个方面生动诠释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安溪下草埔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李佳胜博士作汇报

 

下草埔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东南,为福建地区首个进行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宋元时期冶铁遗址。2019-202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下草埔考古队对下草埔遗址开展4期发掘工作,发掘2700余平米,揭露多处冶炼、建筑遗迹,出土大量冶炼、陶瓷、建筑遗物,出土测年标本及陶瓷类型均为宋元时期,对冶炼遗物的分析检测表明下草埔遗址兼具块炼铁、生铁冶炼技术,为初步冶炼、制作半成品的冶炼场。发掘及考古调查成果以《安溪下草埔遗址2019~2020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21)刊布。2021年7月,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深入校地合作模式,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我院与安溪县政府共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安溪教学研究基地,积极开展面对高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 

 

山西霍州窑遗址发掘工作汇报


图片

丁雨老师作汇报

 

霍州窑是山西古代窑址的典型代表,其生产的细白瓷及白釉粗瓷、白地黑花等产品具有跨区域、跨阶层的影响力。2022年,为厘清霍州窑的分期、生产模式等问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合作对霍州窑窑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截至目前,已在4个地点展开发掘工作,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各地点文化堆积丰富。目前已揭露窑炉遗迹5处、作坊1处,并发现灰坑、火炕、炉灶等遗迹多处。出土遗物主要有细白瓷、白釉瓷、白地黑花瓷、黑釉瓷等。不少器形、纹饰为以往所未见。此项发掘工作的开展对将为霍州窑乃至山西地区金元明时期窑业发展变化等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文物建筑专业2021至2022年度田野工作汇报


图片

徐怡涛老师作汇报

 

2021至202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广大师生,教学与科研并举,地上地下并重,共开展田野工作十七项。其中,通过综合勘察、形制断代、树种和碳十四检测等多维度研究成果,确立了宁波保国寺大殿、大同关帝庙大殿、高平圆融寺前殿和太原崇善寺大殿的建筑形制精细年代,形成若干重要新发现。通过与中国社科院以及北京、浙江、陕西、黑龙江、湖南、甘肃、湖北等地考古单位合作,运用北大建筑考古研究范式,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考古遗产的认知、记录和建筑复原研究,如鸡叫城F63、栎阳城、咸阳宫六号殿、礼县四角坪遗址、云冈39窟、南汉国宫殿、宋六陵、金上京、武当五龙宫、箭扣长城、圆明园田字房等,其中已完成的建筑考古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考古遗产的历史还原度,加强了公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