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个发掘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5-02

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我院参与发掘的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2个项目入选!

  

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 

该遗址群本年度的发掘涉及14个遗址点,其中我院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共同承担了景德镇天后宫、清真寺遗址的发掘工作。我院丁雨研究员担任领队,学生金银珠、孙晨瑜、杜心怡、陈天民等人参加工作。天后宫遗址位于珠山区中华南路中段与戴家弄交叉路口东北角。2024年考古发掘工作清理出明中期至近现代的连续堆积文化层,出土数十处遗迹和相当数量的陶瓷标本,其中至少包括了三期不同时代的建筑遗存。发掘结果表明,天后宫建设年代或可早至明隆庆开海前后。遗址的发掘对于探讨厘清天后宫建设历史、景德镇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全球贸易网络、景德镇地方建筑特色等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清真寺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董家岭横弄12号,属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核心区。2024年发掘清理了南宋晚期至近现代的文化层,出土了49处遗迹和大量陶瓷标本。发掘结果表明,董家岭清真寺地表建筑始建年代不早于清乾隆时期;在清真寺修建之前,该区域为重要的陶瓷生产地点,其产品同时供给官方和民间,并畅销于陆、海两条丝路。清真寺遗址的发掘为细化清真寺遗址历史、景德镇与陆海两条丝绸之路的关系、瓷业塑造景德镇城镇景观等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两处遗址的发掘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形成过程与内涵。


天后宫F7侧视图(东北-西南)


天后宫出土“大明嘉靖年制”款瓷片底足部

 

清真寺F1照片

 

清真寺出土清早期青花盘

 

清真寺出土清早中期幻方瓷盘

 

  

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由我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2024年的工作围绕西周宫殿区、城址墙垣体系进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一,通过钻探、发掘,初步确认了西周宫城。宫城位于小城北部正中,面积约50万平方米。宫城内普遍分布夯土,道路纵横交错。在贺家北发掘了宫城南墙、南门、城壕遗迹。南墙外的壕沟内发现大量人和动物骨骼,壕沟下层出土了200余片甲骨,为确认宫城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凤雏村西揭露了宫城西北角。发掘表明,宫城南墙叠压西周早期灰坑,又被西周早期墓葬打破,始建年代为西周早期。其二,在召陈北完成了大城东南门的发掘,发现入城后的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建筑群。东南门位于大城东墙南三分之一处,由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等部分构成。城台南北跨度 95 米,规模宏大、结构完备,显示出周原城址的进步特征。东门内侧发现南北两组建筑。南组建筑共四座,围绕长方形庭院呈四合院式分布。北组建筑已发掘两座,也呈四合院式分布。其三,发现一批甲骨文,获得城市性质的重要史料。在宫城门西侧的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204片。从堆积方向判断,应是倾倒自西北方向的宫城内。经初步辨识,共发现刻辞180字(残字以一字计)。这是周原遗址继凤雏甲骨后,发现甲骨字数最多的一次。

图片

周原三重城垣

 

宫城东南门

 

有字卜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