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开展了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博格多山(Bogd Uul)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以及蒙古国东南部草原地区的调查,持续推进中蒙旧石器时代考古合作发掘与研究。学院教师李锋,博士后张月书,研究生李怡晓、陈果、唐诗雨、王雨非参加了此次发掘和调查。

2025年度中蒙发掘团队
2025年度的工作是中蒙“草原旧石器时代考古”合作项目的延续,基于对已有调查结果的研判,合作团队选择博格多山遗址开展发掘;与此同时,团队还开展了遗址周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和部分石制品的分析。博格多山遗址的发掘面积20余平方米,揭露地层最厚处约1.2米。地层主要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层为表土层,含有丰富的石制品;第二层为灰白色粉砂层,局部含砂砾石透镜体,出土较多石制品;第三层为红色粘土质粉砂层,无文化遗物,未见底。发掘中,研究团队使用全站仪及中方团队研发的“考古全站仪助手”软件采集原生地层出土石制品的三维坐标及埋藏信息;对关键发掘层面进行多视角三维重建;对所有发掘出土堆积进行筛选;系统采集遗址的光释光测年样品、古环境分析样品和土壤微形态样品等。研究团队还对遗址采集及出土石制品进行了观测、拍照和三维扫描。遗址原生地层出土石制品100余件,主要为石叶以及石叶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剥片技术表现出明显的勒瓦娄哇石叶技术特点。这些特点与地表采集石制品表现的石器技术特点一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IUP)。

博格多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
本年度在蒙古国东南部进行的调查新发现打制石器地点20余处,多处地点地表分布有较为密集的石制品。除2024年度调查已发现的具有勒瓦娄哇技术特点和细石叶技术特点的组合外,新发现了具有大型两面器技术特点的组合。团队对采集大型两面器技术组合的遗址进行了试掘,于原生地层中发现石制品,并采集了遗址的光释光测年样品,为解决此类遗存的年代提供了基础。

Baga Buural Uul遗址发现的大型两面器
蒙古国是IUP遗址分布的关键区域,对于讨论IUP技术及早期现代人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发现主要集中于蒙古国的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其他区域材料报道较少,且年代不明。此次博格多山遗址的发掘于原生堆积中发现了具有明确IUP技术特点的石制品,且较厚的埋藏地层为光释光年代测定和古环境重建提供了基础。后续的多学科研究将为理清蒙古国东南部IUP遗存的年代和环境背景提供科学数据,为讨论欧亚大陆东部IUP以及早期现代人的扩散和适应提供关键素材。调查新发现的大型两面器遗存,为讨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分期以及石器技术多样性等提供了新线索。本次田野考古工作还记录了蒙古国东南部的多处青铜时代墓葬群,为进一步扩展与蒙古国的考古学合作发掘与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