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疆与海疆”博士生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2016-10

  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陆疆与海疆:考古所见内陆与边疆的文化互动”博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顺利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来⾃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近二十位博士和青年学者发表了精彩的发言。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潘玲、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魏文斌、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德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陈凌对每场演讲都进行了专业点评。

 

  ▲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对发言进行点评

 

  10月10日上午会议开幕,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韦正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致辞。杭侃教授提出,考古学的发展面临新的转变和机遇,在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这个领域,北京大学未来若干年的工作和研究重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边疆与中原的互动状况、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古代交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工作的积极参与、外国考古学向国内的介绍等。杭侃教授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吸纳更多的年轻学者从事相关方向的研究。

  会议分六场演讲和讨论,发表论文16篇,围绕内陆与边疆的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两大主题发表主题演讲,对多个时代和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是注重基础研究。如对斯基泰文化起源与铁器东传关系的分析,对东天山地区早期聚落的考察和研究,对山西高原西汉墓的分区,对北魏至隋唐时期的联珠纹的类型和流变问题的梳理都属于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或对较大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进行宏观考察,或进行长时段的纵向梳理。

  本次会议的另一大特色是最新考古成果的分享。吉林大学赵俊杰副教授带来了长白山宝马城金代神庙遗址发掘的最新成果,包括对带“金”、“癸丑”字样玉册的介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飞馆员系统介绍了2014—2016年四川境内“荔枝道”沿线佛、道教石窟的重要发现。

  会议发言体现出与会在读博士和青年学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思辨能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云河博士结合实验考古,细致考察了汉代滚筒滚印技术,指出这项技术可能与西方有关,由此引发出一个深刻的思考,即张骞通西域后,滚筒滚印、小砖起券等技术都可能从西方传到中国,而且首先影响到的是民间层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煜副教授以汉代西王母形象与西方传说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了文化交流过程的复杂性,并探讨了传说、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在构建古史方面各自的价值和局限性,由此提倡“多元一体”式的研究。

 

  ▲会议现场

 

  10月11日中午,会议闭幕,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凌研究员作学术总结。陈凌研究员对本次会议的学术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与会发言者弘扬了考古学科通过实物研究人类文化的良好传统。同时,陈凌研究员提醒博士研究生和年轻学者要注意文化交流过程中形象和概念增减、遗失和循环回馈现象,相应地,学术研究应当更加开阔而扎实,并提倡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更加地积极投身到扎实的实践工作中去。

  本次会议促进了青年考古学者们关于陆疆与海疆研究的实践、方法与理论的交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会议成果。

 

▲与会人员及嘉宾合影

 

 

撰稿:常钰熙 

 

摄影:刘婷、郜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