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新疆昌吉古代遗址与馆藏文物精品

2015-12

【作者】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局编,林梅村等撰稿
【出版】  文物出版社
【日期】  2014年10月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10-4077-3
【定价】  700.00(上下册)
【来源】  作者赠书
【索书号】K872.452/7(KG)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一次巡礼   ——评《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新疆昌吉古代遗址与馆藏文物精品》

   涛  南京大学历史系

 

        2014年对于丝绸之路研究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纪念意义,6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创了多国共同申遗的先河,同时,也让普通百姓注意到了一个新的学术名词: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正逢其时,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局编辑的这部《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新疆昌吉古代遗址和馆藏文物精品》图录,以飨读者。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者来说,这也是一次巡礼,昌吉以其丰厚的文物底蕴,为我们展示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博大与精深。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中国境内大致包括4个省的22处重要遗址,天山廊道在新疆境内共有6个地点,其中一处就是昌吉州境内的北庭故城遗址。

        昌吉地区古称庭州,位于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的南缘,是丝路北道的重要节点,从这本图录所收集的遗址和文物来看,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昌吉地区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早期,主要发现于阿尔泰山北侧,俄罗斯共和国南西伯利亚地区的阿凡纳谢沃文化,近年来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时有发现,目前所知,其最东的分布已经到了昌吉地区的奇台县附近。在阿凡纳谢沃文化之后,新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又先后经历了安德罗诺沃文化和斯基泰文化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昌吉地区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存在着以四道沟类型为代表的晚期青铜文化遗存。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西迁后,归顺匈奴的小月氏、车师以及一些匈奴部落在天山北麓形成车师后国和山北六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所在的西域地区开始接受汉朝的统治。

        自公元36世纪,昌吉地区先后被高车、柔然、铁勒、突厥等游牧部族所占据,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庭州,后又设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诸游牧部落。公元840年回鹘西迁,设高昌回鹘汗国,以北庭为其夏都。后蒙古西征,在吉木萨尔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管理天山南北。至14世纪,天山北麓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领地。清光绪十年,新疆建省,昌吉州均归镇迪道,迪化府统辖。

        从历史上看,昌吉历来就是各种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交通要道和走廊,特别是从北方兴起的众多游牧民族和骑马民族,都在此地留下了丰富的史迹和遗存。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在这本图录中都有所反映,它们构成了昌吉和新疆天山北部地区历史发展的骨架,也成为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丰厚的文化遗产底蕴的一个缩影。

        这部图录大16开,分上、下册,700多页,共收录各种遗址现场和馆藏文物的彩色照片约800张。图录由文物出版社编辑,深圳雅昌文化有限公司印制,无论从体量和质量上来看,都是历年来出版的丝绸之路文物图录中的上乘之作。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部图录的制作有一个堪称庞大的学术团队在作后台支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林梅村教授作为本书的学术顾问,全程策划和参与了图录的制作,从编写提纲的拟定、文字通稿的撰写、文章和照片的选择,皆由林教授主持完成,他的多位研究生也参与了此书的资料收集与英文翻译等项工作。为了便于读者很好的理解这些图片的学术意义,林教授在图录的前面写了长篇的导读文章:《昌吉古代文明的变迁》,详细历数了自铜石并用时代以来直到清代,在昌吉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无数历史事件、传奇故事和相关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对于欧亚草原地区早期文化的年代序列问题进行了详尽地解析,这样就使读者对于这800张照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在图录的最后,作为附录一,林教授又撰写了题为《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的学术文章,从更大的时空范围,讨论了近年来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青铜制品及其所反映出的,长距离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问题,以及中亚草原文化的变迁问题等,这些问题显然都是目前学术界最关心的前沿课题。附录二是昌吉地区古今地名沿革表,附录三是昌吉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由于收录了这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文物普查资料,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大为提高。林梅村先生不仅仅是担着学术顾问的名声,而是实实在在的为每一个遗址和每一件文物考定年代,寻找对比资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也可以说,这部图录就是林教授自己的作品,它代表了林教授及其团队在史前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现有认识水平。同时,这部图录的出版,也体现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局与林梅村教授的团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卓有成效的合作,堪称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文物主管部门之间通力协作攻关的典范。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也是历史上各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走廊。由于中国政府近期提出了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战略,这条古老的通道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放射出新的能量。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我们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目前已经出版了总计上百册的新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集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物信息,同时还有无数个未解的历史谜团。昌吉地区的这部古代遗址与馆藏文物的精品图录,以及林梅村教授团队的研究工作路线图,演示了如何在一个地区内,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工作方法,也即是将一个特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先作纵向的长时段考察,再做横向的同时代对比,这样既可以比较清晰的理出一个发展变化的轨迹,也同时判断出这些本地文化遗存的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各种的专题研究。

  昌吉地区文物局与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学术团队的合作,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双赢科研模式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希望今后能够看到更多的此类合作研究成果的早日面世。

  信息来源中国文物报博客: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一次巡礼——评《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新疆昌吉古代遗址与馆藏文物精品》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评《丝绸之路天山廊道》

刘翔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昌吉回族自治州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下辖5县2市,古称“庭州”。昌吉地处丝绸之路天山廊道咽喉地带,东邻哈密地区,西北接塔城地区,南与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同时也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庭州悠久的历史为该地区带来繁荣的文化,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便是解读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媒介。据统计,昌吉回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点有64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共包含遗址200处、墓地224处、古代建筑25座、岩画与石刻点68处;馆藏品12045件,其中珍贵文物223件。面对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地梳理该地区的文化脉络便成为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新疆昌吉古代遗址与馆藏文物精品》一书的问世,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庭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了解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文化谱系的重要资料来源。昌吉地区早期文明可以追溯到阿凡纳谢沃文化,继而年代稍晚一些的奥库涅夫文化遗存、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也都在该地区出现。之后,伴随着印欧人第二次大迁徙,安德罗诺沃文化、斯基泰文化相继兴起,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匈奴、突厥、沙陀陆续登上历史舞台。阜康地区胡须墓的发现,更是揭示了乌禅幕东迁天山的重要历史问题。贞观十四年唐平高昌后建庭州,初领蒲类、金满(宝应元年改为后庭)二县,后增设轮台、西海二县。庭州东连伊州,南接西州,西临焉耆镇,不但是唐在天山以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同时也是屯田中心,据李锦秀先生研究“北庭兵额2万,战马0.5万,运输的六驮马1.2万,兵马年食粮近40万石。唐朝年供和籴匹段8万匹,按天宝物价,可籴粟10.5万石,北庭的屯田田提供军粮近30万石”。武周长安二年更是在此地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游牧部族,由此可见庭州地位之重。公元840年回鹘西迁建立回鹘汗国,其中一支建立回鹘高昌王国,并将夏庭选在北庭。蒙古时期,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东察合台汗国定都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 

       该图录共选编馆藏文物精品及古遗址近800件(处),几乎包含了昌吉地区目前所知所有重要文物古迹。以时代为序,分九章展示、分析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遗迹遗物,每一章之下又分若干小节对每一时段不同时期的遗存作详细介绍。这样的结构形式,既方便了读者对昌吉地区历史进行整体把握,同时也将每一文物或遗址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中,而非冷冰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使遗迹、遗物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翻阅以往有关新疆地区的文物图录,会发现一个共性,即在文物展示时,常常以文物材质作为分类的标准。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清晰地归纳出文物的质地类别,却不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整体文化面貌。该图录对文物进行分类时,严格按照考古学的方法,以遗址为纲,将同一遗址、同一考古学单位的文物放在一起,最大限度保留了考古材料的背景信息。这种做法也与现在的考古学报告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能够使研究者快速查询到所需遗物、遗迹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研究者最大限度地提取历史文化信息。附录部分的昌吉地区古今地名沿革一览表和昌吉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以便海内外学者检索。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引入金属检测技术对文物作成分鉴定。编著者在图录编写的准备阶段,利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探测仪(XRF)检测了大量金属文物的合金成分,编写图录时,将检测结果标注在遗物旁边。过去我们研究新疆的青铜时代,大多都只利用传统的考古类型学方法进行分析,金属检测引入新疆考古学图录尚属首次。此种做法必然会成为未来图录编写的模板,科学、全面地反映文物的信息,才能符合21世纪世界考古学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新疆地区考古事业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考古发掘的新材料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庞杂,令人扑朔迷离,很多重要问题学界难以达成共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可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的经典之作,为我们研究新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昌吉地区的北庭古城遗址名列其中。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出版,不仅对新疆昌吉地区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再现,而且也是向国际学术界和世界各国文物爱好者展示中国大好山河和悠久历史文化遗存的绝佳机会。(作者:刘翔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20151215 10版)

 

阿凡纳谢沃橄榄形尖底陶罐

塞伊玛-图宾诺双系直銎砷铜斧

单乳凸环耳铜鍑

虎蛇相咬形铜饰件

汉长安城出土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残弓弭制作的骨签

持杯石人

铜立佛像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101佛龛:菩萨坐像壁画

铁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