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日:我们的考古图录

2016-04

  考古图录是考古、展览和研究的记录和延伸,与发掘报告、研究著作同为重要的考古学类图书。近日,刘绪先生的《< 垣曲商城>(二)读后》以及方向明先生的《一部读识良渚文明的优秀图录——< 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刷爆学界朋友圈,引发学人无限的感慨和深刻的反思。一部优秀的考古图录,离不开考古人的坚持与固守,也离不开出版人的学识与投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来读我们的考古图录。

 

  如果将1992年《燕园聚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品选粹》视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纂图录的起始,那么到今天,在经过了二十四载时光的积淀之后,北大考古学系/考古文博院/考古文博学院主持或参与编纂的图录已达十余种之多,可谓洋洋大观矣。

  上世纪纂成的《燕园聚珍》精选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170件展品,按年代顺序依次介绍,其专业的展品概述、准确的器物描述、精良的拍摄与印刷等,以很高的水准展现了器物,更体现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的出色研究能力,成为图录编纂的优秀范例。其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选(1998)》、《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等图录的出版,可谓承其余续。

  21世纪之初,以《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为代表的数种图录,在新材料和新视野的双重激荡下,更是展示出新的风气。主要表现在:一,尽可能的拍摄器物各个角度和细部的照片、结合拓片、X光片、线图等多种形式,详尽全面地展现了器物;二,在书中附有多篇论文,对每件器物的解说也带有一定的研究体会;三,在书后附有出土地点分布图、器物一览表、研究相关文献目录等等。编纂形式的改变,背后必然是编辑思路的变化。这一新的思路,可借用齐东方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提供一部精美图录的同时,更要有学术参考价值”。正是这种对学术价值的追求,使这些图录区别于一般图录,具有了永存的价值。

  近年来,北大编纂的图录又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以往以时间为主线安排展品的方式逐渐被扬弃,无论是《权力与信仰》,还是《异世同调》,都试图回归考古单位,并采用专题来组织展品的新形式。与之相应,图录表现的主题也在发生变化。在《权力与信仰》中,编纂者以反山M20为序幕,以良渚文化中的“权力”与“信仰”为主线,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展现良渚社会的内部结构关系;在《异世同调》中,编者以“士人的弘毅”、“士人的雅致”及“士人的归宿”全面展示一千年前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家族墓园全貌、北宋名门望族蓝田吕氏之精致而不奢华的日常生活及其对省生死的理解。此外,还有《记忆——北大考古口述史(一)》、《北大考古90 考古专业60年——老照片、老笔记、老讲义》这类文本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图录,却与展览有着密切的关系。凡此种种,似乎表现展品已经成为次要的主题,展品所展现出的那个时代与社会才是图录的真正主角。

  图录编纂的改变与发展,是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折射与反映。在《燕园聚珍》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中国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及其面貌的构建,这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面临的首要任务。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考古学文化序列的逐步完善,考古学的研究重心正向如何阐发文物的学术价值,以及如何以其为基础思考历史及社会诸层面的转变。我们身处这转变之中,也正尝试用各种的方式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而无论在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哪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北大考古人的身影,他们用毕生的理想、辛勤的付出和卓越的学识为我们、为时代、为国家留下了值得铭记的历史与故事。北大编纂的考古图录,就是这些历史与故事的缩影,更是我们理想与事业的写照。

 

  【题名】《燕园聚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品选粹》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系编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2

  ISBN7-5010-0641-5

  【定价】无定价

  【索书号】K873/15(KG)

 

 

  撰稿:黄蕴平、吕遵谔、李水城、张江凯、王迅、李伯谦、赵化成、苏哲、秦大树

  翻译:白海思、曹音

  摄影:孙之常

  拓片:纪伟、张铭新

  印刷监制:王少华

  封面设计:仇德虎

  编辑:雄西黄逖

  1993年5月27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赛克勒博物馆的藏品大致有四个来源:一、北京大学在1952年设置考古专业之前的收藏;二、前燕京大学史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三、考古专业建立后从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带回来的教学标本;四、博物馆筹备期间各地文物、考古机构赠送或调拨的展品。同时,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布展完成,展品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为辅助中国考古学教学的标本陈列;二、北京大学考古系历年来配合教学和研究进行考古发掘所取得的主要收获。展品陈列按中国考古学年代顺序,并集中展示金牛山人、山东长岛县北庄遗址、山西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河北省磁县观台窑址等若干专题。

  《燕园聚珍》即为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展品精粹,共收录了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宋元时期的170件展品,并在最前附有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教师分工分段撰写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品概述》。图录中的每件器物都有彩图及中英文说明,一些器物铭文、纹饰等还配有拓片。

 

 

 

 

 

 

  【题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选(1998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4

  ISBN7-03-006663-4

  【定价】无

  【索书号】K87-64/4(KG)

 

 

 

  主编:曹音 宋向光

  撰稿:王迅 齐东方 林梅村 赵化成 赵朝洪 秦大树 曹音 葛英会

  翻译:曹音

  摄影:祁庆国

  拓片:杨宪伟

  绘图:程浩

  责任编辑:张玉梅 胡华强

  美编设计:李新芬

  1993527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落成并对外开放。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得到美国赛克勒艺术、科技和人文基金会,以及海内外关心和支持中国考古学事业的朋友和同事的热情帮助。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始终将推动中古考古学、博物馆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中国与世界人民友好交流作为办馆的宗旨,并以不懈的工作实现这个目标。

  1998年,时逢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又逢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建立45周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馆5周年,博物馆特从馆藏中选出一百件,以庆贺北京大学百年华诞,并借此感谢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寄予厚爱、给予支持的诸多海内外友好人士。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选》共选用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精品共100件,其中陶器、瓷器、陶俑51件,金属器23件,玉、石器24件,甲骨卜辞2件。全书用大量精美的文物图片,辅之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对每件器物进行了描述与研究,并对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探讨,资料均为首次公开发表。全书图文并茂,中英双语。

 

 

 

 

 

 

 

 

 

  

  【题名】《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古代文明中心编著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

  【定价】280

  ISBN7-5010-1335-7

  【定价】280

  【索书号】K876.412/14(KG)

 

 

  展览主办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陕西省宝鸡市文物局、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主编:徐天进

  说明撰稿:曹玮、刘越、朱萍、宋玲平、虞丽绮、武家壁、梁云、张明东、吴晓筠、王艺、秦岭、王力之、蔡庆良

  文稿审阅:李零、徐天进、孙华

  器物摄影:祈庆国、梁刚、谷中秀

  器物测绘:李夏廷

  X光摄影:杨宪伟、胡东波

  拓片:罗芳贤

  周原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图、西周疆域略图:王力之、秦岭

  周原出土青铜器一览表:王力之

  西周列王年代诸说一览表:曹大志

  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研究相关文献目录:曹大志

  英文翻译:孙庆伟、秦岭

  装帧设计:李红

  责任编辑:段书安、李红

  西周一代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又是古代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而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周原不仅仅是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也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至迟从汉代以来这里就开始陆续出土西周青铜器。所出铜器数量之多、铭文之长、学术价值之高均称举世无双,因而备受学界关注。自19999月开始,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了周原考古队,对这出举世闻名的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为配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在周原地区的考古发掘、研究和教学工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陕西省宝鸡市文物局、周原博物馆特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展”,200154日正式开幕。

  《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即是配合这次展览而编辑的资料集。全书首先编排了徐天进、张恩贤《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周原考古综述》、张懋镕、魏兴兴《一座丰富的地下文库——周原出土西周有铭青铜器综论》、李零《重读史墙盘》三篇研究性文章。其后收录了展出的48件青铜器,按器物的出土单位集中排列,同一单位所出器物则依时代先后为序。器物图版包括整体彩照、细部彩照、铭文和纹饰的拓片、X光片、线图等多种形式,详尽全面地展现了器物。器物说明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器物编号、器名、年代、出土时间及地点、收藏单位、器物尺度等要素,第二部分则为该器物的描述和相关论述。最后,图录还专设附录部分,包括西周疆域图、周原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图、周原出土青铜器一览表、西周时期年、月、月相、干支俱全的青铜器分期断代表、西周列王年代诸说一览表、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研究相关文献目录等,以便于读者对周原青铜器的出土和研究情况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题名】《金沙淘珍——成都市金沙村遗址出土文物》

  【作者】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

  【定价】168

  ISBN7-5010-1343-8

  【定价】168

  【索书号】K873.71/04(KG)

 

 

  主要撰稿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朱章义、张擎、王方、唐飞、谢涛、周志清、刘俊等,成都市文化局李明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等

  审读与修改: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毅、蒋成、江章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

  绘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夏廷、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卢引科

  照相:成都市考古研究所李绪成、李升

  拓片:戴堂才

  英文翻译:孙大维(David Sena

  责任编辑:李缙云

  2001年,在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区金沙村的基建工程中发现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象牙。经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0个多月的文物勘探和发掘,确认了金沙村遗址分布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商周时期青铜文化遗址,其中包括大面积的规划整齐的地面建筑、成片的墓葬、成组的大型陶器以及大量玉器、石器、铜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这些遗迹和遗物表明,金沙村遗址绝非一个普通的村落或低级城邑,而是一个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都城,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金沙遗址发现后不久,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经共同商议,于20025月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公开展出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中经过初步整理的58件精品,以使研究者能够尽快利用这些新的材料进行研究。而展览的图录《金沙淘珍——成都市金沙村遗址出土文物》一书也经过三个多月紧张的撰写、修改和编辑于同期问世。

  因此,《金沙淘珍》图录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即时迅速的发布了最新的考古材料。正如俞伟超先生在图录序言中指出的:“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刚刚开始,更多蕴含更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材料还在源源不绝地出土,在继续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及时整理并公布已经获取的考古材料,使学术界能够尽早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是我们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在金沙村大批文物发现后不过一年的时间,就将其中最重要的材料先行出版并公布,这是值得称道并提倡的做法。”而这种迅速也不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图录收录的每件文物都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清晰的彩色照片,精美的墨线图,个别器物还附有拓片。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些文物所在遗址的地理环境、出土经过、遗址状况、文物价值和文化背景,图录的前面有主要发掘者撰写的金沙村遗址概述,每类文物也有主要撰稿人的类说,在图录最后还有地矿专家撰写的金沙村遗址概述。”

  而这种迅速与准确的背后,蕴含着的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正如图录后记中所记:“本书的主要撰稿人都是一边参加田野考古发掘,一边利用夜晚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来完成这本图录文稿的撰写工作”。

 

 

 

 

 

 

 

 

  【题名】《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著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

  ISBN7-5010-1481-7

  【定价】300

  【索书号】K876.43/03(KG)

 

 

  策划:徐天进、马振智

  主编:齐东方、申秦雁

  说明撰稿:王西梅、贺达炘、赵永、申秦雁、胡小丽、张沛心、倪润安、韩建武、周劲思、沈睿文、杨亮、范淑英、赵青、姜涛、杨维娟、王彬、师小群、齐东方

  器物摄影:邱子渝

  器物测绘:李夏廷

  丝绸之路示意图、长安城图、兴化坊图:徐天进、齐东方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何家村遗宝一览表:申秦雁、杨维娟

  何家村遗宝及唐代金银器研究相关文献目录:沈睿文、刘未

  英文翻译:孙庆伟、张凌

  装帧设计:北京文明之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段书安、李红

  1970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省公安厅下属某收容所的基建工程中,挖到了一陶瓮和一银罐,内有闪耀夺目的金银器及其他物品。陕西省博物馆随即前往清理,又在附近发现了另一陶瓮。两瓮一罐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器类包括金银器皿、银铤、银饼、银板、金银铜钱币、玛瑙器、琉璃器、白玉蹀躞带、玉带板、玉镯、金饰品等,其内容丰富、纹饰精美,集中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技术水平、艺术成就和精神面貌,再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19716月,陕西省博物馆参加在北京故宫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首次与世人见面,1972年,发掘简报《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在《文物》杂志上发表。

  然而截至2004年,由于种种原因,发现已30余年的何家村唐代窖藏从来没有全面、系统地展示过,甚至详细的发掘报告也没有及时地整理出来,而1971年在故宫举办的展览竟成为了何家村窖藏文物唯一一次参与的国内公开展。200454-820日,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馆十周年之际举办的“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展览,成为了以何家村遗宝为主题的首次专题展。展览共展出文物65件(组),不仅是这批遗宝中的精粹,而且也是何家村遗宝数量最多、最为系统的首次集中展示。

  《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即为配合此次展览而编辑的图录。书中从何家村遗宝的一千余件文物中选择了七十四件(组)精品,如果除去四百余枚钱币及大量同样的器类,基本反映了何家村遗宝的面貌。当时,何家村遗宝还没有正式的考古报告,因此《花舞大唐春》的编写区别于一般图录,更注重于学术参考价值。正如齐东方在《编后记》中指出:“编写一部普通的图录也许不太困难,但何家村遗宝未系统刊布,所以我们希望提供一部精美图录的同时,更要有学术参考价值。于是,我们定下了原则:新拍摄的照片尽可能有各个角度和细部,以弥补以往发表图片的不足;并对多数器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公布准确的数据。只有这样才会与过去零散发表的图录不同,且有永存的价值。前面的几篇论文,实际上主要是导读性质,便于读者了解何家村遗宝。每件器物的解说,撰写时除了客观描述,还带有一定的研究体会。导读论文和器物图说中的观点未必都正确,却希望能给人以启发。”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诸位师生的用心与努力下,呈现出了精彩纷呈并堪为典范的《花舞大唐春》。在十余年后的今天看来,图录对文物多个角度、细节的展示,对文物做出的学术价值很高的说明,收录的荣新江、齐东方、申秦雁、韩建武等先生的研究文章,仍令人赞叹。而《花舞大唐春》最大的价值,也许已不仅在于全面丰富的提供学术参考,而更在于对新的图录编写方式的尝试及获得的成功。

 

 

 

 

 

       【题名】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编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5月

  【ISBN】978-7-5010-2663-0

  【定价】360元

  【索书号】K876.32-64/02(KG)

 

 

 

  图录选编:沈岳明、徐军、秦大树

  编辑顾问:权奎山、王光尧、申浚

  器物摄影:李永嘉、刘小放

  器物线图:齐东林

  封面设计:张希广

  责任印制:王少华

  责任编辑:谷艳雪

  2009年3月22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北大中国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北大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承办的“琢瓷作鼎碧于水”——大窑龙泉窑发掘成果暨元、明时期龙泉窑精品展在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为展览题字。龙泉发掘成果展览是考古文博学院继磁州窑发掘成果展览、景德镇珠山御窑场发掘成果展览之后的又一次陶瓷考古方面的重要展览。本次展览不仅是考古发掘成果的展示,也是对我国古代先进制瓷手工业的宣传。

  200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浙江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及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的枫洞岩窑址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 1600平方米,清理了窑炉、作坊、大型房屋等一批重要的 遗迹,出土了数十吨的古代瓷器残件和瓷片,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地层中出土了一批制作精良、釉色优美、纹饰 繁缛规整的器物,这类器物与江西景德镇明代初年御窑场生产的官窑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基本相同,应该是根据同样的样本生产的。这次发掘的出土器物,使人们了解到了这类官用瓷器的精美和价值。因此,这一发现震动了学术界,这类器物被学者和藏家们称为明初龙泉窑的官用瓷器,也被誉为“中国古代青瓷生产的最后亮点”。此次发掘对于了解明代瓷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的研究和海上贸易研究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览用3个部分展示了龙泉窑发掘和研究的最新成果:2006年发掘浙江省龙泉市大窑枫洞岩龙泉窑遗址出土精品器物展览,将展出120件(组)出土的龙泉窑青瓷器;国内一些重要的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完整器物,包括向故宫博物院借展的20件清宫旧藏的元明时期龙泉窑的御用器物和向首都博物馆借展的11件北京出土的元明龙泉窑瓷器;龙泉市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制作的现代龙泉青瓷精品器物展览。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即是本次发掘及展览出土器物的萃编,选取有代表性的瓷器220余件,凝聚了全体考古队员的心血。此外,图录刊发附了沈岳明《枫洞岩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和初步认识》、徐军《从枫洞岩窑址的发掘试析元明龙泉青瓷分期和特征》、王光尧《关于清宫旧藏龙泉窑瓷器的思考——官府视野下的龙泉窑》、秦大树及施文博《龙泉窑记载与明初生产状况的若干问题》四篇文章。

 

 

 

 

 

 

 

 

 

 

  【题名】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编著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ISBN】 978-7-5010-2701-9

  【定价】220元

  【索书号】K876.32/70(KG)

 

 

  编辑委员会委员:刘新园、权奎山、樊昌生、李一平、王光尧、江建新、王上海

  器物说明撰稿:李一平、江建新、权奎山、孟原召

  器物修复:江小民、邬书荣、邹福安

  书籍设计:刘远 顾咏梅

  器物摄影:孙之常

  责任印刷:梁秋卉

  责任编辑:王霞 李媛媛

  2002~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大批遗迹和遗物,获得了丰硕成果。经三发掘单位协商决定,2006年5月4日至8月30日,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以“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珍品展”为题的考古发掘成果汇报展览。这次展览的展品,修复品71件、残器21件(有2件各为2片),计92件。为了使展品在年代上具有系统性和丰富展览内容,在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以往的考古发掘出土器物中,选取了瓷器修复品25件、“赵万初”铭板瓦1件、白釉瓷砖1组(2件)、窑具1组,计28件(组)。

  《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就是据这次考古发掘成果汇报展览的器物资料编著而成的。本书悉数收录了120件(组)展品,做了精心编排,按时代为序,较全面地提供了这120件(组)器物的器形、胎、釉、装饰、烧成工艺等方面的资料。权奎山于图录开篇作《2002~2004年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概说》一文。

  御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凝聚了众多人的时光、情感与心血。这其中,权奎山先生无疑是主要的推动者、执行者和领军人,就在先生患病前的2011年底,依然奋战在御窑遗址发掘报告整理的第一线,而在先生去世前夕,还在为展览的筹备忙碌着。离世前,躺在病床上已失去说话能力20多天的他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没能完成任(务),很(遗)感(憾)!”,先生带着无限的遗憾和对事业的眷恋离开了。

 

 

 

 

 

 

 

 

 

 

  【题名】《北大考古九十年 考古专业六十年——老照片老讲义老笔记》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

  【出版时间】2012

  【索书号】I251/01(KG)

  【定价】98

 

  【题名】《记忆——北大考古口述史(一)》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ISBN978-7-301-20517-4

  【索书号】K87/028(1)(KG)

  【定价】98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研究室;1952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设置了第一个考古教学机构——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其间走过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而是跌宕起伏,曲折蜿蜒。几代学人艰苦卓绝、奋斗不息,将北大考古发展壮大成为学科领域覆盖比较完整、科研队伍力量雄厚、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前沿水平的考古文博学院。与此同时,北大为中国考古学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至有海外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考古学在北大!

  2012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举办庆典纪念北大考古九十年、考古专业六十年,并策划了“北大考古九十年、考古专业六十年”院史展览,出版《记忆——北大考古口述史(一)》、《北大考古九十年 考古专业六十年——老照片老讲义老笔记》二书。这两本书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展览图录,但都与展览密切相关:前者收录了北大考古49级至5217位先生的访谈笔录,作为北大考古口述史的第一辑出版;后者则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讲义和笔记,展现了北大考古的发展历程。

  “北大考古的历史是北大所有师生共同书写的,是所有关心支持北大考古的各界人士共同书写的。这段历史的每位参与者都为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把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与之紧紧联系起来。这是一部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是有着各种各样评价的历史。”

 

 

 

 

 

 

 

 

 

  【题名】异世同调: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6月、20146月重印

  ISBN978-7-101-09396-4

  【定价】200

  【索书号】K876.31/0143(KG)

 

 

  责任编辑:朱振华

      划:赵辉 王炜林 成建正

      编:杭侃 张蕴

      稿:张蕴 师小群 秦大树 金连玉 王芳

      影:吴正龙

  美术设计:吴正龙

  2005年年底,陕西省蓝田五里头村村北果园中一座古墓葬被盗,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宋代瓷器。经综合考察后初步认为,被盗的墓主人应为北宋蓝田吕氏家族成员之一,此地可能是北宋名士及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其吕氏家族墓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队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4年的发掘工作,清理了4代人的29座墓葬,并且发掘了家庙、神道和兆沟,揭示出了一个墓地的完整布局和结构。完整揭示的家族墓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就墓地的布局、风水堪舆和丧葬观念等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发掘中出土了700余件组随葬器物,其中既有宋朝当时的耀州青瓷、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建窑茶具、定窑瓷器等一批制作精美、形制完整的瓷器标本,也有反映吕氏在尚古观念影响下所收藏的古代文物和仿古器物,还有利用当地石材制作的器具,以及反映宋朝人雅致生活的文房、香具等物品,为我们了解宋朝人的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成立20周年之际,特举办“异世同调——陕西省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精品展”,展览包括士人的弘毅、士人的雅致及士人的归宿三部分,出版图录附张蕴《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考古发掘与研究》一文。

 

 

 

 

 

 

 

 

 

 

  【题名】叠翠: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馆藏青瓷精品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编著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

  ISBN978-7-5010-3873-2

  【定价】800

  【索书号】K876.32/0143(KG)

 

 

  主编:秦大树 陈国桢

  策划:徐天进 陈国桢

  撰稿:秦大树 沈岳明 谢西营

  器物说明:谢西营 苏舒 贾宁

  摄影:吴正龙

  绘图:董红卫

  版式设计:吴正龙

  责任印制:梁秋卉

  责任编辑:张小舟

  2009年初秋,李伯谦先生参观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多,品质之好给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先生建议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一次越窑青瓷的展览,一是因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曾联合发掘过慈溪上林湖越窑窑址,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将发掘品和传世器物一并展览当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二是通过这样的展览合作,活血可以带动、促进民营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提升民营博物馆的办馆水平。此建议得到了陈国桢馆长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的积极响应。经过三年时间的筹备,“叠翠——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藏青瓷精品”展得以开展,并出版同名图录。

  本书收录的146件(组)青瓷是由多位陶瓷考古专家从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的数千件藏品中精选出来的,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基本可以反映越窑青瓷的概貌。在书的编撰方面,作者用心良苦,书前所附的两篇论文:秦大树与谢西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沈岳明《浙江古代瓷业的发展》,不仅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书后所附的相关文献资料目录索引则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器物的编排以时间为序,分“原始瓷”、“早期越窑”、“越窑”三个单元,脉络清晰,直观地展示了越窑青瓷的发展史。每件器物都配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和实测图,在对器物进行描述的同时,还附有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以资比较,这不仅可以使读者对不同时代的器物得到全面、深入的认知,而且也有效地将传世器物转化为可供学术研究的史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咱们越窑青瓷的名句,这般“翠色”依然能够点染我们今天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题名】《权利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良渚博物院、杭州市余杭博物馆编著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

  ISBN978-7-5010-4243-2

  【定价】460

  【索书号】K873.55/013(KG)

 

 

  主编:秦岭、马东峰、陆文宝、方向明

  策划:徐天进、李晓宁、刘斌

  撰稿:赵辉、刘斌、王宁远、陈明辉、方向明、孙庆伟、秦岭

  器物说明:方向明、赵晔、陈明辉、秦岭

  摄影:吴正龙、齐物古器物研究工作室

  版式设计:杨艳玲、吴正龙、王芳

  责任编辑:黄曲

  201545-620日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权利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本书即为该展览的图录,收录了展览中所有展品。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论文,第二部分器物图版,第三部分器物说明与索引。

  《权力与信仰》展览项目组在后记中写到:“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刻纹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中最灿烂夺目的内容之一。各地各级文博单位,乃至全世界有名的博物馆,都相继办过规模不等、主题各异的良渚文化展;在江浙沪地区,良渚文化的相关发现与重要文物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何况还有良渚博物院、杭州市余杭博物馆这样专题性强、展示面广的主题博物馆。因此,要举办一次不仅与以往的展览有所不同、而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和认识的展览实属不易。”可见,展览策划与图录编写此时面临着的是同主题展览很多,如何办出新意与深度的问题。这也决定了本书的两个最主要特点:

  其一,本书第一部分研究论文所占篇幅大。第一部分收录秦岭《权力与信仰——解读良渚玉器与社会》;刘斌、王宁远、陈明辉《良渚古城——新发现与探索》;方向明《控制中的高端手工业——良渚文化琢玉工艺》;赵辉《从“崧泽风格”到“良渚模式”》;孙庆伟《巫玉、史玉与德玉——中国早期玉器传统的损益》5篇文章,全面解读了良渚的社会与文化。全书共434页,而第一部分所占127页,近全书的三分之一,这在以往的图录中是很罕见的。此外,这些研究论文又与第二部分器物图版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秦岭的文章可谓是整个展览的导览,而器物图版第二单元“权力的展现”中权力与空间单元,可配合刘斌等文阅读使用、权力与性别单元可配合方向明文阅读使用。

  其二,图版部分器物的顺序按展览的三个单元依序排列:第一单元“‘王’的葬礼”,包含了反山M20的所有随葬品,编排顺序按随葬品位置和器类依次为葬具外、头部、琮璧钺、装饰品和其他陶器。第二单元“权力的展现”,分权力与空间、权力与等级、权力与性别和权力与资源四个角度。这种排列不同于以往图录中经常采用的以器物年代为编排顺序的方式,而是根据要反映的内容划分了展品,从不同方面展现出良渚文化的特点,把握“权力”和“信仰”这两个良渚独有的关键词,透过玉器看到良渚社会权力与信仰之间深层次的共生结构。

  策划者通过《权力与信仰》展览的设计与图录的编排,展现了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也展现了一种新颖的图录编纂模式。在图录中,拍摄、印刷、说明皆精的良渚玉器甚至显得没有那么重要,我们透过这些器物认识到的社会才是本书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