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学院部分学生党员赴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村开展支部共建活动

2016-12

  2016-17学年,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党支部计划与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村委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20161211日, 部分学生党员率先赴尹家河村陈列室参观并与西集镇党委有关部门及尹家河村委会讨论后续共建事项。

  尹家河村委会  

  一、背景介绍

  西集镇位于通州城东南21.5公里,处在北运河、潮白河之间,优越的河流水利资源是西集镇发展农业商贸经济的地理基础。西集原名为西仪,因毗邻京杭大运河而历来被视为京东历史重镇。明朝初年,通县西仪村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商店林立、商贾云集,西仪村逐渐形成集镇,因此得名西集镇。至近代,西集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该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因位于冀东解放区西部边缘而成为冀东人民抗敌前哨阵地,是冀东和通县人民武装重点活动区域,故称为革命老区。要之,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是西集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

  20136月,西集镇所辖的尹家河村率先设立镇史文化馆——尹家河村陈列室,主要面向乡邻村民以及社会各界征集带有西集记忆的老物件,作为反映区域历史、民俗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的展品。简言之,尹家河村陈列室的展示对象是整个西集镇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近年来通州区为弘扬大运河文化(潮白河一带),通力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西集镇成为重要的辐射区域,故镇政府愈加重视尹家河村陈列室的后续建设,计划从政策和资金层面予以大力支持。基于以上背景,西集镇党委与尹家河村委热情地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前往参观并建言献策。

  近年来,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始终坚持以“‘手拉手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支部活动宗旨。在学校党委关于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的号召与资助下,我们博士生党支部与尹家河村委成功结对,计划针对尹家河村陈列室的扩建及展品陈列开展一系列支部共建活动。

  20161211日,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党支部的几位学生代表赴尹家河村参观陈列室建设情况,是为系列活动的第一场。

  参观尹家河村陈列室

  二、20161211日参观活动回顾

  清晨,4名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党支部的学生代表自东门地铁站乘坐地铁到达潞城站,在西集镇宣传委员冯宁等几位老师的安排下,学生们被迅速接往尹家河村委会。

  张老师介绍西集历史  

  首先,负责编写《西集镇志》的张保林老师向到场的学生代表及西集镇党委的几位干部简单讲述西集镇的历史并耐心回答大家的提问。张老师虽已年逾古稀,但是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谈起西集历史真如信手拈来,帮助学生们先对西集镇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郑老师在陈列室中耐心讲解

  接着,原尹家河村委会主任郑老师为大家回顾了尹家河村陈列室的建设历史,并对陈列室内展品的使用功能与征集情况做耐心讲解。陈列室的展品大多从本地居民那里征集而来,主要分为革命文物与农耕用具。虽然由于条件简陋,大部分展品仍处于原地置放的状态,但观众们却得以更加近距离地观察展品。比如:一个展厅集中陈列着过去乡民们手制的筐篓,而近距离的观察与触摸更能够体现它们的样式美观与质地精良。学生们纷纷建议,希望陈列室邀请到那些仍能够掌握如此编制技艺的老人们进行现场制作和表演。

  老人们编制的藤篮

  这些老人们十分熟悉的老物件,确是学生们眼中无比新奇的内容——老太太的小脚鞋、绞线用的编织机、乘粮用的、缝补鞋面用的木鞋垫、孩子们期待的冰棍箱、传统民居的木窗棂、正堂之上的条案几、驴拉磨时身上捆束的牵引装置、老木匠的测量工具……一件件展品构建起过去生活的物质图景,附以当地居民的平实叙述,陈列室无疑成为了记忆与想象的空间。

  商贩盛放冰棍的木箱

  之后,尹家河村委会的几位老师带领大家前往村东头的潮白河岸边参观。尹家河村毗邻潮白河,河对面便是河北省香河县的河北吴村。为了便于两地之间的往来,潮白河沿岸零星分布着摆渡的渡口。摆渡设施虽然简单,却是附近居民来往交通的寻常方式,历史十分悠久。早几年多得是,现在有大桥走喽。众人踏上摆渡船,与船夫一起向后拉着纤绳,悠悠的水面浮现着陈年的乡愁。

  尹家河村东头的潮白河渡口

  最后,村委会的老师们领着众人参观村民们的自家宅院,大家借此机会向热情的村民们询问有关过去如何依托周邻河流开展农业商贸往来的更多细节。进一步补充口述材料之后,本次参观活动告一段落,学生代表们将尽快整理本次参观所得并提报支部大会讨论,以确定本年度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的更多内容策划。

  走访当地村民

  附 赵雅婧与郑启尉两位同学的参观感言——

  探究发掘一个地区的价值,不仅需要综合评估其纵向价值,更需要通过横向对比来明确地区的特殊性。西集原名西仪,从地区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其作为元末明初大运河北端的交通枢纽地位似乎才应该是核心价值,以农业为依托、商贸集散地的定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既然是集散场所,就需要明确集散的商品类型、路线、运输模式等等要素。选取重点的商品类型进行重点复原,以烧酒木材等具体的物质为载体串联经济活动,亦如收粮流程、人力蹚水运输、竹筐编制都可以纳入这个思考范围。此次真正深入基层考察,收获颇丰,不仅仅是对于专业问题的思考,更是透过这个窗口由点及面地了解社会,这当是我们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文化遗产方向 赵雅婧)

  很荣幸今天被邀请到通州尹家河村参观村民们自发建立的尹家河陈列室参观。陈列室对尹家河村有一个大略的简介,其凭着潮白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为一个农工贸交易的重要地点。村里过去使用的农耕用具在陈列室里展览,观众得以对过去村里的农耕活动有个简单的认识。此外,陈列室里也介绍了一些当地的节日和民俗。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尹家河村是明朝燕王朱棣带军扫北时,来自福建漳州龙溪都村的尹姓士兵与其姑表兄弟郑氏所建立的,因此村里也是以尹、郑两大姓氏为主,之后才出现其他姓氏。但是,对于其宗族源流的发展却没有更多的资料与描述。另外,陈列室对于过去村里的农工贸贸易发展没有一个清楚的脉络,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商品等等的资料也未有更多说明,我认为加入这两部分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陈列室的展览。(文化遗产方向 郑启尉)

  潮白河上的摆渡

  三、大人物与微动力

  胡泳先生曾在2009年第五届中文网志年会上发表题为《小 大人物 微力》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这个大人物,不是英雄,不是圣人,不是领袖,不是舵手,而是一个个经由网络获得了表达权,并且一旦拥有这种权利,就开始学会越来越好地实施它的普通中国公民。……每个人承担责任,不是别的,就是微动力。受胡文启发,我们继续使用其关于微动力的概念,而将大人物的内涵更多与群众的表达权相联系,试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浅谈博士生党支部帮助尹家河村陈列室(亦即西集镇历史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意义。

  完善并改扩建尹家河村陈列室至少包括三组利益相关者:1、西集镇党委与尹家河村委;2、赴尹家河村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的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党支部;3、尹家河的村民。

  通州区近年来通力打造城市副中心与运河文化产业带,考虑到西集镇作为重要的辐射区域,政府愈加重视尹家河村陈列室的后续建设,计划从政策和资金层面予以大力支持。基于以上时政背景,西集镇党委与尹家河村委热情地邀请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前往参观并建言献策,故镇党委与村委会是促成本次活动开展的主要动力。

  坚持以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支部活动宗旨,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在学校红色1+1”项目活动的支持下积极联系尹家河村委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按计划将承担帮助村陈列室完善并设计新展览方式的主要任务。由于陈列室目前的展览方式仍处于初级阶段,镇党委与村委会在物资上提供大力支持的同时,给予学生们最大范围的设计理念自由度,故博士生党支部同样作为本次活动开展主要动力。

  参观尹家河村史馆

  那么,尹家河的村民在完善与改扩建村陈列室的过程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呢?私以为,他们是微动力,同样也是大人物。

  尹家河村陈列室就挨着村委会建立,门前的广场是村民们攀谈休闲的寻常去处。据悉,尹家河村陈列室的展品大多由村里各家各户征集而来:条案几是村西头那谁家给的冰棍箱是北头的小贩给的这些农具就是我家的”……它们并非珍贵的历史文物,却是每位村民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尹家河村陈列室是属于村民的记忆馆。

  陈列室没有专业的讲解员,负责为观众讲解馆内展品的就是村民自己。事实上,村里的老人对于记录和宣传本地历史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张保林先生原是镇里的中学语文老师,退休之后欣然承担了编写《西集镇志》的任务,为了今日的讲述竟已演练一月有余。郑老师原是尹家河村委会主任,退休之后仍积极参与村陈列室的宣传工作,为了今日的讲解亦已经准备多日。像这样积极参与镇史、村史文化宣传的老人有很多,即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村民,谈起家乡的历史也能够滔滔不绝。村民们都十分支持村陈列室的建设,同时对于陈列内容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谁不说咱家乡好,尹家河村陈列室是属于村民的文化馆。

  要之,承载着村民生活记忆的尹家河村陈列室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博物馆,它是属于村民的记忆文化馆。每位村民都是构建与叙述尹家河村乃至西集镇过往历史的主体,他们是陈列室建设过程中当之无愧的大人物与微动力。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各组之内尚可继续细分,综合考虑各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是支部下一步设计开展工作的重点。至于如何完善现有陈列方式,更直观地呈现出尹家河村乃至西集镇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与运河文化,并非寥寥数言能够阐明,留待支委会进一步调研后再行汇报。

                                               (感谢西集镇党委与尹家河村委对于本年度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的通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