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毕业时的奚牧凉。 本人供图
再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一个叫做“挖啥呢”的微信公众号就要到一周年纪念日了。当你点击关注时,里面的提示会告诉你“当考古、文物、遗产、博物馆、古代建筑、文物保护成为社会热点,生活方式——‘你们挖啥呢’,别急,我们回答”。
这个公众号的创办者,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奚牧凉。他说,创办公众号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公众了解真正的考古是啥样”。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习总书记的指示一出,奚牧凉发现朋友圈很快被“刷屏”了。他说,看到讲话自己也非常激动,因为“考古人的黄金时代果然到来了”。
“推”进北大的理科生
2010年,奚牧凉从北京四中毕业。当年,北京大学首次推出“校长推荐制”。于是,一向学习还不错、有多种爱好的奚牧凉被校长“推”入了北大。
高中时期奚牧凉学的是理科,但是他对历史也有很大兴趣。在填报志愿时,奚牧凉的第一志愿选择了北大的生命科学学院,第二志愿则填上了考古文博学院。
这样的选择让奚牧凉的同桌非常不理解,甚至一脸惊讶的问他:“校长给你推荐,你居然去学考古?”
别说同桌,就连那时的奚牧凉自己对考古也没有太深的了解。填报志愿前不久,奚牧凉开始读起了相关的书籍。他说:“我从小就对文化遗产感兴趣,也就是这个兴趣造就了现在的我。”
考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奚牧凉在学校的课程也因此多种多样。无论是人类与动物的骨骼构造、理工类的测绘,还是田野考古理论与技术、中国考古历史,奚牧凉对考古这门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
就在奚牧凉读大二的时候,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调研高校党建工作时,看望了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学生,并同他们交流,勉励他们学好专业,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祖国建设多作贡献。
这对于学院所有师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201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又在给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说,得知你们近一年来不仅校园学习取得新的进步,而且在野外考古实习中很有收获,甚为欣慰。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奚牧凉回想说,虽然这封信是习总书记回给学长学姐的,可自己也同样“非常惊喜”,因为“这是习总书记对考古工作者的一种肯定”。
奚牧凉正在进行考古野外发掘。本人供图
考古还是盗墓?
想当年在奚牧凉高考时,有一种刺耳的说法,有人进北大考古就是为了混一张北大文凭。但是如今很少再听到别人这样说了。
奚牧凉说:“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永远都需要一批做文物工作的人。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存在,只要不彻底毁掉,就需要一批人去保护它。我们就是对这些东西负责的一批人。这个责任是有良知的人都具有的共识,随着社会越来越尊重文化,这个共识会越来越深。”
就在习总书记回信后的一个学期,奚牧凉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专业的考古野外发掘。在整个学期里,奚牧凉和老师同学一起在山东发掘一个汉代古城遗址。
发掘工作是从帮助农民收割玉米开始的。为了让城址早见天日,奚牧凉要和农民在一块土地上共同挖掘。他需要根据土的情况分辨地层等遗迹现象,进而确定地下到底是墓地还是房屋。奚牧凉说,那时挖出了许多“在村民看来像垃圾一样的东西”。而这些“垃圾”其实是汉代所用的瓦片等物品,在考古学家眼中,是重要的“历史见证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被用于实践,这让奚牧凉对考古的认识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不过这样的经历也为奚牧凉带来了一些无奈。当身边的人得知奚牧凉的专业后,不时会有人主动问他是不是在盗墓、是否曾找到过金银财宝,甚至还有人问是否遇到过灵异事件。
对此奚牧凉解释道,大众对考古的误解至今是考古学界很头疼的问题。盗墓与考古二者的目的完全不同,盗墓只是为了钱财,而考古是为了发掘、保护历史,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
黄金时代的到来
2014年,奚牧凉被保送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公众考古”。他说,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学术的人,成绩拼不过文科出身的学霸,但自己其他经验却可以在学术之外帮助考古学科。
“我愿意思考一个行业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所属。方兴未艾的东西更适合我的性格和兴趣。”奚牧凉说。
也就是在2014年,习近平一年内多次发表了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他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而习近平对文物工作重要指示中也提到,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奚牧凉感叹,国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如此重视,这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习总书记对于文物工作的讲话、指示不仅让业内人士对于文物工作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激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和反思。
他介绍,我国开创考古学科到现在还不到90年,而自己所研究的公众考古更是新近引入的概念。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也是自己和业内应该认真研究的。奚牧凉说,如果不能合理利用文物就“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因为只有大众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这项工作才能干得好”。
“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在文物工作最应该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与行业形成了互动,加速了业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奚牧凉感慨道。
“挖”出来的时尚
2015年初,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奚牧凉希望能有一块自己的“阵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所学。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他在这一年的8月25日上线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挖啥呢”。
如今,这个公众号保持着近每周一篇文章的发布频率,内容主要是奚牧凉自己和他的同学写就的相关科普类文章。虽然持续运营还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奚牧凉说自己会一直做下去,并让大家看到“公众考古这样做可以更好”。
如今,即将毕业的奚牧凉将进入一家媒体工作,工作内容是内容与活动策划。就在不久前,他还请到了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先生和中国知名女考古学家郑振香先生参加了他的沙龙。对于奚牧凉来说,无论是办公众号还是沙龙,他最希望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时尚的手段,为整个考古行业带来一些思考。
从奚牧凉刚迈入大学校门至今,已经有近六年的时间了。他高兴地发现,社会、公众对于考古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关注,“甚至许多爱好者的兴趣比自己还要浓”。无论是不久前的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还是越来越多带着强烈兴趣和目的成为自己师弟师妹的青年人,奚牧凉说,他越来越有信心了,考古来到了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考古人也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网
(记者 李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