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在探索中前行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讲演会·北大首站侧记之二

2015-04

  4月9日下午,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正式向媒体公布。两小时后,张贴着“钟鼎相和 弦歌不断”“风雨苍黄 繁华暗歇”海报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多功能厅座无虚席。由中国文物报社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信息资料中心和共青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委员会承办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讲演会活动首站就来到了北大。

  刚刚荣膺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和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者们和观众如期而至。“我们今天讲演会的两个项目是两周之前与主办方中国文物报社商议确定的,当时还是25项入围初评的项目,并不确定这两项一定可以评上”,担任本次活动学术主持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介绍说,主办方基于学术的专题性和申遗热点,选择了这两项最新发现向公众进行宣传推介。

  在活动前期推广的微信平台上,公众对发现的成果表现出爆棚的期待和参与的热情。

  在央视探索发现节目的短片暖场后,活动在火热的气氛中开始……

  “牵手”进校园 轻松做汇报

  “今天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发掘领队方勤难掩激动的心情。“我今天专门换了与周必素女士相搭配的衣服,我们俩这次是‘牵手’进校园”,方勤幽默的开场白,使全场的气氛瞬间轻松起来。他从墓地概况、发掘与保护、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等方面介绍了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最新考古成果。

  “美女所长”周必素也是今年十大考古终评会上仅有的两位女性汇报人之一。在这个常人认为是男性事业的考古学科中,女性的参与始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尤其是活跃在田野中的女性考古人。“刚走下了十大考古‘评台’,又走上北大考古讲台”的周必素带来了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情况,并为观众展示了最新的实验室考古成果。杨价墓女棺中出土的金冠造型精致,金丝直径不足半毫米,引得观众们阵阵惊叹:不愧是当时“土豪”的首饰!

 

 

  嘉宾齐亮相 精彩做点评

  徐天进、刘绪、齐东方、秦大树、李梅田等相关学科重量级嘉宾的参与,为本次汇报会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气息。会场的嘉宾席经过了精心的布置,讲演结束之后,嘉宾转身面向观众,方便进行互动交流。嘉宾们从专业的角度,对两项发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做了阐述。

  刘绪教授用一口亲切的山西口音点评了郭家庙曾国墓地这项发现。他说,目前两周考古中曾国的年代序列在各诸侯国中是最丰富的,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只有两个小小的缺环,主要是西周中期和战国中期。研究周代考古,曾国的材料,从叶家山的西周早期,到曾侯乙、曾侯丙的战国早期,是不可缺少的。

  “方馆长戴了一条红领带,周所长戴了一条红围巾,我就从两个红色开始说起。”齐东方教授幽默地说。他首先赞扬了杨价墓发现的意义,该墓为土坑木椁墓,且没被盗,是非常难得的发现。墓中金银器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土豪”生活,而且能看到土司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女棺中发现金冠,金冠并非一般人所用,可见这座墓的独特之处。郭家庙曾国墓地也有非常重要的发现,发现了最早的鎏金,还有金虎饰件。在曾侯乙墓中发现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文献记载“楚国多金”,此次郭家庙发现金器是很重要的。

  秦大树教授也肯定了杨价墓发现的重要性。他谈到,目前在西南地区有两个很重要的发现,一个是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一个是四川的安炳墓,二者等级基本是相同的。对杨价墓的时代为南宋的推断他认为是正确的,原因之一是出土了金花银器双鱼盆,这类器物在南宋后期有比较多的发现。土坑石椁墓是成都平原周边山区流行的葬制。已经发现的土司墓,八座都是土坑石椁墓,只有杨价墓是土坑木椁墓,虽然木椁墓比较难发现,但是由于尚有二十几座土司墓没有被发现,所以木椁墓不一定只有这一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以杨价墓为代表的播州土司墓受到强烈的汉文化的影响,在头箱里发现的金银器,属于宋代流行的盟器神煞、明器、生前玩好等随葬品中的生前玩好类。墓中出土的金银器,一套劝盏,一套茶托盏,以及香注瓶,正好代表了香酒茶,茶酒供奉是宋代葬制中很重要的一类,可以看到他们在生活上和中原汉地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秦大树教授支持杨氏是汉族人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梅田认为西南地区的土司遗存考古代表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讨论土司遗存时应考虑其军事防御性以及边远与核心的问题,土司文化有一种趋向中原的认同感。另外,土司遗存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有其有利的方面,因为周边居民和土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联系。

 

 

 

  观众频发问 争相做互动

  在观众席中,除考古专业的学生以外,也不乏校内校外的考古爱好者、新闻媒体记者等。在提问环节,观众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

  怎样认识西南地区石室墓中发现的“启门图”,其与中原北方地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其作用。秦大树教授认为成都平原周边地区墓葬形制与北方特别接近,这一影响可能是通过蜀道来自中原地区,所以可以用中原北方地区“启门图”的含义来解释西南地区同类遗存。

  来自林科所的一位观众提问,木质文物能带来什么信息,怎样发挥木材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郭家庙曾国墓地的发掘者介绍了该墓出土漆木器的清理和保护工作;周必素所长介绍了播州杨氏土司墓木棺的树种鉴定情况。

  关于曾楚关系、曾国迁都动因的提问,刘绪教授结合曾、楚的考古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徐天进教授也结合商周考古的材料,指出了大墓与大型遗址的关联性。他说,这些年考古发掘从墓葬的发掘到墓地发掘到聚落发掘,注重思考遗址与墓葬的关系,是一个理念上的进步。

  针对宋代金银器上复古之风的提问,齐东方教授说,宋代青铜器、金银器上的复古之风,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思潮。

  观众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原计划九点半结束的讲演会,向后推迟了十多分钟。活动结束时,工作人员为到场嘉宾献上花束,再次表示祝贺和感谢。在观众不舍的掌声中,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讲演会·北大首站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精心准备 只为连接公众与考古

  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公众考古的盛宴。

  为了让公众尽可能多地了解十大考古评选活动的背景,了解这两项考古成果,活动承办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信息资料中心精心设计了颇有大片感觉的活动海报,一经微博、微信推出,吸睛无数并被迅速分享;提前制作的精美宣传册和宣传页颇为抢手,有关两项发现的相关报道、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一应俱全,为听众提供了多角度、全面的信息。活动参与者不仅聆听了来自一线的发掘领队的详细报告和相关领域专家的精彩点评,同时也在现场与领队、专家们进行了深入地沟通和探讨。

  “纸上考古”的微信公众号上,与中国文物报社合作完成的历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布地区、时代、类型的统计以图表形式直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1990年至今,24届,240个入选项目,在主承办单位以及全体考古人的努力下,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广泛的宣传,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连接公众与考古,是考古人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