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的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荣获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新闻发布会公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联合发掘的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三年来,考古文博学院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持续在粤北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至黄门岩4号洞地点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发掘面积近60平方米,喜获重要考古新发现。
2016年6月以来,为配合我校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的田野考古实习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组建田野考古发掘队,展开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本次工作在青塘遗址黄门岩1-4号洞,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连续的文化层堆积,清理出多个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迹现象,包括墓葬、用火遗迹等,并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骨角器、蚌器、动物骨骼及早期陶器等重要遗物。
青塘发掘最主要收获是对以黄门岩2号洞为中心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岭南地区史前人类聚落形态变化的新认识。这次系统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发现,在距今2.5万年前后开始,随着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到来,流动性较强的狩猎采集人群开始占据黄门岩几个洞穴,最初留下的是以硅质岩类打制的石片石器为特征的第一期文化遗存。此阶段属于典型的旧石器晚期文化特征,文化层较薄,遗存较稀少,反映出当时高流动性、以狩猎为主要生计手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从距今2.2万年前后开始,2号洞的居民开始加工定型的陡刃砾石石器,形成第二期文化遗存。这一阶段洞穴堆积明显增厚,文化遗存丰富, 反映出稳定并较长时期居住的特征。伴随着稳定持续的穴居生活,到距今1.8万年以后的第三、四期文化发展阶段,黄门岩的史前居民则开始应用陶器;除了狩猎哺乳类动物,更多捕捞螺、鱼类,以及大量利用植物资源。
这一过程完整展示了岭南地区史前人类从流动性较强的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定居,更多利用植物、水生生物等广谱资源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这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正是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史前学者在岭南及整个华南地区孜孜以求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的最新诠释。因此有学者在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点评,认为青塘遗址的新发现为认识岭南及周边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尺。
青塘遗址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出土一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包括在2号洞距今2万年前后的人类肢骨及头骨片化石,以及1号洞出土一具相对完整的年轻女性骨架,时代为距今1.35万年。后者尤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葬式的墓葬。这个墓葬是利用洞穴内石灰岩的凹坑放置逝者,在其背部垫有6块石灰岩角砾,还有一枚随葬的骨针。从骨架的置放方式,可以推断其葬式为蹲踞葬。黄门岩1号洞地点洞口宽敞、洞内狭长幽深,不太适合大量人群居住,因而被用作墓地,与2号洞的中心营地的功能明显有别。因此,这批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不但是研究岭南及相邻地区晚更新世人类演化与扩散等体质人类学课题的珍贵证据,更是揭示当时人类精神世界,展现史前人类群体与社会关系复杂化过程的最新资料。
遗址2号洞剖面
发掘工作现场
2、平粮台田野考古实习
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2017级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与部分研究生在河南平粮台遗址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田野考古实习。除了田野工作,在休息时间安排了学术讲座、学术参观、公众考古等工作,取得良好反响。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本科生在山东、江苏、上海、江西、安徽、山西、陕西、湖北、河南、河北10个省(市)完成专业实习。2019年春季学期,文物保护教研室首次针对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辅双生开设了校内文物保护专业实习课程。在课程负责人王恺的组织下,首批学生顺利完成了240学时的实习工作。通过专业实习,不同专业的同学都将课上所学应用于实践,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014年以来平粮台遗址的考古工作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记录与管理系统为依托,大量应用包括土壤微结构观察、地质考古勘探、GIS空间分析等现代科技,整合应用于遗址的环境地貌复原、聚落分析、骨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平粮台城址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平粮台龙山城址的正方城墙和对称城门结构,而且揭露了城内的“中轴线”布局、完整的排水系统和规则分布的高台式土坯排房,以及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和一系列高等级遗物。这些新发现表明平粮台龙山时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规划严整的高等级史前城址,开创了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先河,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年度勘探和发掘,围绕发掘目标,主要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厘清了规划起建于生土面上的两排房屋的整体布局,排房均为东西向分布,单排房屋从居住区边缘(东墙内侧)起,延续60余米,接近中轴线止;两排房屋之间间距15米左右,室外活动面基本串通相连;所有排房的单间规模均较为相似,没有明显的大小之别。
2.发现了位于中轴线位置的类似路面的垫土层,宽约6-7米,每层4-10厘米不等,为细密的白色细沙土,不同于一般的房屋垫土。往南同过去南门位置的路土在一条南北纵线上。
3.发现了位于长排房末段(西侧)的陶水管,共由四段水管接续,东西向埋设于长排房北侧室外坡脚,往西进入房屋西侧末段有意挖掘的南北向水沟,水沟另一侧即为中轴线路面。
4.根据钻探情况,淮阳县东部地区距地表8米深度范围内的沉积序列较为一致,平粮台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叠压于某期古土壤之上,而该期古土壤少见于遗址外围的第2组沉积中,初步推测平粮台遗址在当时处于相对稳定的地貌环境,反映了先民“择高而居”的选址原则。
2019年首批布方图(阴影为旧方)
平粮台文物保护室内清理漆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