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揭晓六项“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掘的项目“湖北武汉市郭元咀商周遗址”成功入选。自2014年以来,考古文博学院已连续七年有参与项目入选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
郭元咀遗址发掘现场
郭元咀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濒临滠水,附近河道中曾发现过兽面纹瓿等精美的商代铜器。2019—2020年度的考古工作发现一处大型台基及其上的各类铸铜相关遗迹,根据出土陶器及碳十四测年结果判断,时代集中于洹北花园庄期至殷墟一期阶段。遗址中发现的各类铜渣、陶范、坩埚壁碎块、烧土面及炉基表明,郭元咀铸铜作坊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块范浇铸三类冶金生产活动。
郭元咀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商代铸铜遗址。揭露的大型台基面积达1100平方米,四周有大小不等的柱洞,应为生产活动的工棚建筑。铸铜作坊的核心区位于台基中部,面积达30平方米,发现了细沙坑、炉址、陶范坑、垫土坑等遗迹,以及可能因冶铸活动而形成的烧土面及白土面。细沙、铜渣、木炭及碎范等多层有序堆积,反映遗址经历频繁的铸铜活动,这些遗迹现象能够初步对应铸铜手工业操作链中的熔炼及浇铸等生产环节。作坊北部发现一条略呈环状的灰沟,其内发现了大量废弃的碎陶范及坩埚残块。这些陶范普遍碎小,以素面范为主,烘制温度较低;坩埚外部为较厚的烧土,内壁残留层状铜渣,局部烧流,是长江流域早期铸铜业趋于繁荣的实物见证。
郭元咀遗址出土鼓风嘴
郭元咀遗址出土陶范等冶铸遗物
郭元咀遗址还发现了一批晚商、西周至春秋阶段的遗迹遗物,有利于认识汉东地区商周时期文化变迁。本次发掘一处商末周初的烧土遗迹,年代与邻近的鲁台山西周早期高等级大墓相近,另发现5座春秋时期墓葬,随葬鬲、盂、豆、罐等陶器。
郭元咀铸铜遗址是研究商代长江中游地区铸铜技术的难得实例,对探讨商周时期南方铸铜业的技术与资源面貌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出土青铜器、熔炼渣及粗铜精炼渣的铅同位素比值为高放射性成因,与河南安阳洹北商城时期各地存在高度共性,体现长江中游地区铸铜技术及资源与中原都邑的密切联系。铅同位素比值分析还显示,遗址部分铜料当来自赣北鄂东地区,这反映郭元咀遗址还承担了南方金属资源向北流通的枢纽功能。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中,两位曾侯都郑重地随葬了铜锭,京山苏家垄春秋墓主也将保障“金道锡行”作为平生功业,长江流域的金属资源一直是商周在南土经营的重点。立足田野考古,综合各种科技手段,借助多学科力量,湖北地区近年的考古研究视野不断扩展,将能够更好地回答资源、技术如何作用于社会这一关键问题。
郭元咀遗址出土炉渣的显微组织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2016年以来,持续参与组织“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这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参与的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遗址(2016年)、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2017年)、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2019年)等项目先后获评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陈建立教授课题组负责本次郭元咀遗址发掘冶金考古方面的研究工作,博士后张吉及博士生蔺诗芮等参与铸铜遗迹的实验室清理,并对遗址出土的大量铸范、炼渣及金属器进行了科学分析,总结铸铜技术及资源特征,为遗址功能及性质的及时判断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湖北合作伙伴在疫情稍有好转的条件下就开展田野工作,为研究的顺利进展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自2002年起连续举办至今。该论坛每年评选出六项当年中国各地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是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认可度高,专业性强,一直备受学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