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师及各届学生送别刘绪老师

2021-09

2021年9月27日,考古文博学院在京教师与部分学生前往通州殡仪馆送别刘绪老师。学院与家属遵照刘绪老师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在京教师、学生近百人自发为刘绪老师送别。


学院师生向途经北大校园的灵车致敬


刘绪老师自1983年留校任教以来,呕心沥血、倾其所有地爱护和指导学生。他从事夏商周考古及田野考古教学研究工作,讲授《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前沿》等课程,并多次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考古实习,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在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课程大纲每年都会根据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进展而增补修订。一旦有了新认识,他会在课堂上第一时间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他循循善诱、注重启发,每节课都留有答疑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没有问题时,他会提示思考角度,指点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平常的材料中发现新问题。

刘绪老师有教无类、毫无保留地教书育人,帮助学界后进。他的课堂上,常有北京其他高校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旁听,即便有学生提出“外行”问题,他也耐心解答。对商周教研室其他老师的研究生,他也热心帮助选题、修改论文,答疑解惑,无门户之见。北大课堂之外,他还曾受邀在多个训练班、培训班任教或授课,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毫无保留。在参观或考察考古工地时,他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和盘托出。退休之后,他仍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将自己的讲义、幻灯拷贝给赴各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惠泽四方。

刘绪老师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倾情付出,不求回报。在田野考古实习中,他担心同学登高不安全,总是以“我比较瘦,我上梯子稳当”为理由,爬上高梯、深入坑穴进行拍照。在曲村、琉璃河与周原实习工地的冬夜,他关心同学房间内的煤炉是否封好,亲自去男生寝室检查煤炉。在带领同学们外出参观的火车上,夜晚他会检查同学们是否会被空调吹着。2017 年,他已68 岁,但仍然坚持跟随实习队完成了一个季度的田野发掘实习。刘老师为学生们付出很多,但从不愿因个人之事打扰学生,不愿增加别人负担。他出差时,从不刻意通知在当地工作的学生,避免打扰他们,增加学生负担。

刘绪老师真诚善良、品德高尚,深受学院师生爱戴和全国同仁尊重。每当遇到纠纷或矛盾时,刘老师总是挺身而出,为大家解难纾困。在处理问题时,他正直无私、客观公正,为众人信赖,总能令复杂问题圆满解决。在担任院党委书记时,他分管人事,无论在人才引进还是青年教师留校任教的问题上,都能着眼长远考虑问题,为学院的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在担任学院领导期间,都事先声明,不为自己的研究生争取出国交换、保研直博和争取奖学金的机会,但为了其他成绩靠前的同学,他会据理力争。每到毕业前,他会热心地帮所有学生联系工作。

刘绪老师尊师重道、甘于奉献,为考古学的传薪续火付出了最后的心血。他随邹衡先生在曲村整理期间,夏季炎热,那时在当地买一个落地扇需一百多元钱,相当于讲师一个月的工资,属贵重物品,而邹先生又坚持不用公款购买电扇。后来刘老师去西安办事,遇到价格稍微便宜些的电扇,便自费买了一台电扇带回曲村。他2012年退休之后,主动承担了苏秉琦先生讲义、遗稿和笔记的整理工作,整理出版了苏秉琦先生的遗稿《另一个三叠层》和《战国秦汉考古》。此外,还完成了宿白先生牵头的多卷本《中国陶瓷史》夏商周部分的撰稿工作、琉璃河遗址1995-1997年度发掘资料的整理和发掘报告编写工作,初步完成了天马-曲村遗址1990-1993年度发掘资料的整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毅然拿出几乎所有的时间,日夜加班,协助李伯谦先生完成了《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的编写与统稿工作。

刘绪老师一生扎根田野,在大地上务实致远,在实践中探寻真知。他曾参加或主持了湖北盘龙城,山西永固陵、东下冯、天马—曲村,北京琉璃河,陕西周原、薛家渠,河南王城岗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在持续的一线工作中形成了精细的田野理念和高超的发掘水平,为业内所推许。他下笔矜慎而又勤于写作,著有《晋文化》《夏商周考古探研》《中国考古学六讲系列·夏商周考古》等著作,在夏商周文化研究、田野考古领域都有重要创获,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刘绪老师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亲友师生送别刘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