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疆与海疆:佛法东渐与石窟艺术”博士生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2021-10

2021年10月23日至25日,“陆疆与海疆:佛法东渐与石窟艺术”博士生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受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会议邀请到大足石刻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还邀请到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还邀请到浙江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北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共三十位博士生及青年学者,在会议上进行发言。本次会议还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何志国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费泳教授、大足石刻研究院米德昉研究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常青教授、敦煌研究院张小刚研究员、新疆龟兹研究院苗利辉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冉万里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崇峰教授对发言进行专业点评。本次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

23日晚,会议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沈院长首先对与会代表、专家表示了由衷感谢。沈院长指出,自宿白先生开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佛教考古学科以来,田野工作持续不断,并取得了一系列佛教考古学术成果。沈院长强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石窟寺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强化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的战略合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中国佛教考古的创始地,有责任担负起中国佛教考古研究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沈院长还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积极推进佛教石窟寺考古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四项具体措施。沈院长认为,此次“陆疆与海疆”学术会议,是应国家之需、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科建设之需的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致辞的最后,沈院长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的鲜明特色是发言选题的开放性。发言人共分九组进行报告和讨论,选题涵盖范围广泛,学者们以“佛法东渐与石窟艺术”为主题,在传统佛教考古之外,还从佛教图像、造像及其装饰、佛教建筑、佛教考古新进展以及佛教文化遗产等多个角度入手探讨问题。例如,在佛教图像研究方面,既有图像与具体佛教文本的对读,又有从叙事逻辑出发对图像思想内涵的解读,还有将石窟壁画中的佛教图像与墓葬图像材料相结合进行的考察,拓宽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在造像及其装饰研究方面,不仅有对佛教造像分期问题的再讨论,还有以造像装饰特征为切入点对文化因素的来源及传播路径的探讨。在佛教建筑研究方面,有对具体石窟形制源流的考察,有结合佛教建筑对塑像宗教内涵的研究,还有从照明的角度对石窟功能重新进行的审视,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在佛教考古新进展方面,与会者介绍了吉林、江苏、四川、甘肃、新疆、山西等地的最新佛教考古田野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

10月25日晚,会议圆满落幕,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韦正教授作学术总结。韦正教授热烈称赞了本次会议的精彩发言与点评,并在学术收获与会议主题实现度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在学术收获方面,韦正教授将会议涉及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佛教考古资料、佛教建筑、佛教图像、造像及其装饰、中印佛教遗存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文化遗产等六个主要方面。韦正教授高度评价了考古工作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指出考古学者已能涉足此前有心无力的图像文本研究领域,还能直接以域外佛教遗存为研究对象,这些是前所未有、振奋人心的现象。韦正教授还对石窟研究中方法论的进步也表示了高度肯定。

韦正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主题的实现度很高。会议发言既符合学术发展态势,又与时代脉搏相合,做到了继往与开来的结合。会议点评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大大提高了会议的学术层次。发言与点评相得益彰,不仅共同推进了佛教艺术研究的进步,还表明当下正是开展佛教艺术研究的最佳时机。最后,韦正教授对发言人与点评老师表示由衷感谢,亦向主持人、工作人员和线上观众致谢。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国陆海疆内外地区的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次“陆疆与海疆:佛法东渐与石窟艺术”会议,聚焦佛教东渐,关注石窟艺术,研究丝路各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切实地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促进了学界对佛教考古议题的探索,有力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与会人员(部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