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下午,“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首期活动在红五楼5201举行。本次沙龙由新工科建设办公室、考古文博学院主办,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研究部协办,以“科技考古之考古学与信息学”为主题,邀请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教研室主任、长聘副教授崔剑锋作为召集人,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党委书记陈建立,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海,副院长张剑葳及新工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韦宇、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令阳等参加活动,来自考古文博学院、计算机学院、智能学院、工学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物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等20个单位近50名师生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沈睿文在欢迎辞中向参加本次沙龙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北大1952年在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成立考古学专业,1973年起建立科技考古实验室,逐渐发展和完善科技考古研究手段,科技考古领域师资力量与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他希望,通过此次沙龙活动,促进考古学科与信息学科的交流,形成新的合作共识,抓住阶段性发展契机,为考古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韦宇介绍了沙龙活动举办的初衷和意义。北大新工科建设以“以理启工、以文冶工、以工促多”为内涵,发挥北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色,与理科、医科、人文、社科、经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新工科下午茶”沙龙活动作为以“新工科+”为主体的重要交流平台,将与新工科交叉专项互为补充,引导推动新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科研部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王纬超介绍了科技考古国家级平台建设情况。陈建立、张海、张剑葳、崔剑锋、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宁超分别从冶金考古数字化、考古大数据和田野考古信息技术研究、古建筑虚拟仿真研究、古陶瓷成份数据库建设、考古DNA大数据与基因工厂的建立等五个具体方面对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研究进行介绍。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考古学经历了“科学”与“人文”属性间的摆动,现阶段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考古学必然需要与信息学结合。在实践中,考古数字化仍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如结合考古学理对数据进行有效采集、海量考古数据的合理分析与利用、机器人辅助复杂环境考古挖掘等。
在报告分享环节,智能学院教授、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查红彬以“数字考古与数字文化遗产”为题,重点介绍了他所主持的数字龙门石窟研究项目,并指出学科交叉要注重做好不同学科间的衔接,凝练出对合作方学科发展都有促进和挑战的问题,做出精品。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教授谢广明以“面向水下考古的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为题,介绍了课题组在机器人研究方面的成果,指出机器人是沟通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而考古学面对的是物理世界,与机器人研究存在丰富的结合点。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薇以“数据与智能”为题,介绍了课题组在采集、提取、处理、分析非结构化数据方面的基础和案例,表示可以与考古学院在考古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进行合作。
交流环节
在交流讨论环节,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胡钢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希望更多地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工作实践中。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周秉锋提出,可以考虑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文物颜色的高保真采样及对年代影像的增强复原等。智能学院研究员袁晓如展示了课题组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工作,可以辅助考古数据及成果展示。计算机学院教授王亦洲建议,学科交叉不能仅停留在“友情合作”的层面,要加强宏观布局,切实推动学科间的战略性实质性合作。
崔剑锋在总结中指出,考古学研究目的就是对古代社会进行复原,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科交叉是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次沙龙活动讨论热烈,观点集中,后续将做进一步梳理,就具体问题开展深入交流。期待通过本次沙龙促成考古学与信息学新的交叉研究点,并以此为起点,借助“新工科下午茶”的平台,推动考古学与其他新工科学科的交流合作。
信息来源: 新工科建设办公室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