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好!我是考古文博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文转,很荣幸今天有机会作为本科生代表在毕业典礼这个光荣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场合发言。
自2018年最初踏入燕园,结缘考古,到2022年与北大依依惜别,走向未来,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曾在这片天地中留下数不清的美好回忆,我也想就我这四年的经历与感悟同大家做一个简短而真诚的分享。
在2017年的考古学暑期课堂,借一柄手铲,我和来自天南海北却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也因此与考古学结缘。2018年秋天,我第一次与红五楼、与赛克勒博物馆见面。在学院开学典礼结束后,我和朋友们驻足于“寻真”展,好奇地念出一个个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还晦涩、拗口的展品名称,充满惊叹地讨论着展板上老师和师兄师姐所主持、参与的发掘项目。如果对那时的我说,四年后的同一个夏天,你会对这些大名鼎鼎的遗物、遗址如数家珍,在展览提到的发掘项目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汗水和足迹,我一定是不肯相信的。在四年前和四年后的两个夏天间,积累起的是与考古文博学院相伴的无数日夜。我曾在第一次接触到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时感到吃力和迷茫,为理清排队分期的逻辑与同学争论不休;也曾在旧石器考古的课堂中来到泥河湾,远眺桑干河,为砾石中发现的小小石器碎片欣喜不已。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大家囿于一室,但在徐天进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反复思索着、追问着“夏文化是什么”,心绪在中原的沃野上驰骋。在沈睿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洛阳、长安等汉唐古都的兴衰,体会到了墓葬壁画中云气流转的美感,感受到了唐金银器、玻璃器中蕴含的气象。从旧石器考古到宋元考古,我们用四年的光阴重走一次岁月的道路,从此历史中的一人一物总是关情。
2020年的夏末秋初,我和同学们一同踏上了前往周原遗址发掘实习的旅程。在九月周原炙烈的秋阳下,在老师、师兄师姐和技工师傅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和同学们用手铲小心翼翼地勾勒着地层与遗迹,细数着一片片亲手发掘而出的陶片,触摸着数千年前某位工匠曾在其上留下的指印。周原的苹果、猕猴桃散发出成熟的芬芳之时,分散在各个探方里的遗迹、遗物逐渐结合成膴膴周原的恢宏图景,我对考古学学科意义和方法的认知也愈加立体与深刻。一个个柱洞、一处处墓坑、一片片夯土……在我构建历史的周原时,周原和考古学也在影响着、改变着、构建着现实的我。
从书斋到田野,又从田野回到校园。四年的时光匆匆而逝,这段旅程也即将走到终点。回首来路,我必须要感谢陪伴我们走过这段青春岁月的所有人:感谢所有老师对我们悉心的教导与帮助,感谢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同窗们的陪伴与鼓励。正因为你们的存在,这段旅程才显得格外动人而不可忘怀。
2022年,正值北京大学考古百年庆典。我曾在读到苏秉琦、宿白、邹衡、严文明等北大考古前辈筚路蓝缕、青灯黄卷的故事时心潮澎湃,而如今时代的火炬已经交接到我们的手中,轮到我们创造新的故事。亲爱的朋友们,希望能在未来的考古学术史中看到你我的身影。站在北大考古新百年的起点上,让我们传承并发扬北大考古人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回应时代使命的呼唤,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大考古力量。凡所过往,皆为序章。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让我们在未来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