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 北大人文论坛:“中日古典建筑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4-09

2024年8月17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人文学部主办的“中日古典建筑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举行,来自中日两国的十余位建筑史学者参与了会议,北京大学徐怡涛教授进行了会议主旨说明并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本次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各有三个报告,上午场的主题为“中日古典建筑史料的概念、分类及应用,下午场的主题为“《营造法式》及其时代


上半场:中日古典建筑史料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首先。来自东京大学的海野聪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日本中世以前建筑史料研究方法及成果》的报告。中世以前日本建筑题材的表现形式包括二维的图像史料和三维的建筑模型两大类,在使用这些建筑表象物进行实际的建筑形象和技术研究时,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建筑表象物因为其制作目的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存在由制作者导致的变形、也可能有虚构的表现手法,因此,建筑表象物可能无法完全忠实地再现真实的建筑。建筑表象物作为一种媒介,与创作者共同参与到建筑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在对其进行史料批判的基础上,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筑技术的传播。



海野聪副教授报告


河北大学申慧青教授的报告题为《两宋历史文献中建筑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中对于文献的运用成果,涉及“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建筑史研究、“民国建筑史研究的兴发、“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史文献辑录与研究三个时间段;第二部分论述了两宋建筑文献的特征与传世情况,涉及文献包括对《营造法式》的解读扩充、对宋代城市与建筑形态功能的多角度记录、对宋代匠作的辑录、建筑思想与理论四个方面;第三部分为对两宋建筑文献分类编目的讨论。


申慧青教授报告


北京大学俞莉娜助理教授和奈良女子大学李晖研究员共同进行了题为“《<营造法式>研究》翻译的工作方法:兼论中日建筑史料研究的视角差异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竹岛卓一《<营造法式>研究》的写作背景与中文翻译的工作方法,并总结出该书具有以下研究特点:基于作图的复原思考方法、图面表达的可视化、从营造技法角度的解读思路、以及从日本建筑技术史出发的研究偏好。这些特点展示了竹岛卓一作为日本学者的独特视角,为理解《营造法式》的内容及编纂背景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营造法式)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局限性,但该书的翻译与解读工作体现了整体视野下的东亚建筑史观,并突显了其在推进东亚古代建筑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俞莉娜助理教授与李晖研究员报告


东京大学藤井惠介教授和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分别就以上报告做出了点评。藤井教授认为海野聪的报告对建筑史料的整体情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目前中日对于中世以前建筑史料的研究不是很多,需要与其他各领域学者合作、进行更全面广泛的研究。申慧青老师的的专业是中国史学史,而非建筑史,这样的研究在日本并不多见,需要更多地同历史学、文献学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俞莉娜和李晖的研究将日本学者对《营造法式》的研究翻译成中文,并借此关注了中日学者研究视角的异同,对于东亚建筑史的发展和交流意义重大。

王贵祥教授指出了海野聪和申慧青两位老师利用史料的差异,海野聪强调利用二维和三维的历史遗存资料,申老师重点依赖文献资料,这两种不同的利用史料的态度和方法,可能反映了作者自身关注点的差异、或是中日两国建筑史料遗存情况的差异。中国建筑相关的二维、三维资料也非常丰富,例如宋元界画和辽金时期的小木作,参考海野聪的研究思路,可能帮助我们拓展研究资料的范围。俞莉娜和李晖的翻译工作将为我们对于了解日本学者竹岛卓一提供新的视角,竹岛的研究跳出了法式文本的既定顺序,把功限、料例等放在一起来看,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发现,这种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值得中国学者借鉴。



藤井惠介教授与王贵祥教授点评



下半场:“《营造法式》及其时代


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的铃木智大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五山十刹图的内容及其绘画技法》。“五山十刹图绘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至宝祐四年(1256)之间,在日本各地禅宗寺院中流传有若干个版本,“五山十刹图被视为表现南宋寺院的重要史料,而南宋禅宗寺院正是日本中世新建筑样式的源头。报告梳理了五山十刹图中的制作者、传播者、各版本系统、使用方法等信息,对图内主题与绘画技法等信息进行分类研究。“五山十刹图描绘了丰富的内容,从图纸内容可以了解到中世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信息,从绘画技法可以窥知图像制作者的知识与专业程度。


铃木智大研究员报告


清华大学李路珂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宋<营造法式>彩画的类型系统与纹样系统》。宋《营造法式》彩画是中国古代纹样的核心史料,其中对于装饰构图、纹样与色彩具有高度体系化的分类与命名。报告以文献剖析为主要方法,辅以实例分析,解析《营造法式》彩画中蕴涵的彩画类型系统与纹样系统。研究表明,《营造法式》彩画的类型系统与纹样系统可以作为探析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建筑装饰纹样设计系统的重要标尺。


李路珂副教授报告


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讲师姜铮和重庆大学的唐聪副教授共同进行了题为“再读《<营造法式>研究》造檐之制——中日檐口曲线设计制度之差异管窥的报告。《<营造法式>研究》是竹岛卓一对于宋《营造法式》的译注研究成果。作为日本学者基于东亚整体观点对中国古代建筑史展开研究的代表著作之一,其中的一些比较研究视角至今仍深具启发性。报告对本书“造檐之制的内容进行深入释读,以期理解竹岛卓一的研究视角和他得出相关结论的原因,竹岛卓一研究的认识基础是日本传统的建筑技术,并以此建立了直观样式、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宏观技术体系三个层面的比较研究框架。在释读竹岛卓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更为充分的中日建筑史研究资料,比较中日建筑实例檐口曲线的外观样式、构造做法、建造过程,从而对中国古建筑檐口曲线设计方法得出更完整的认识,并进一步概括中日在造檐技术上的根本差异。


姜铮老师与唐聪副教授报告


日本和歌山县文化财中心鸣海祥博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徐怡涛教授分别就以上报告做出了点评。鸣海研究员对铃木智大的研究做出补充,通常认为五山十刹图是日本禅宗样建筑的源头,而径山寺的剖面图中没有使用普拍枋,由此可能推测宋元时期江南建筑通过不同途径传到日本的发展历程。针对李路珂报告中的“角叶纹样,鸣海研究员补充了类似纹样在日本的名称和发展历程,并与李路珂就宋代及明清彩画中用金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对姜铮和唐聪的报告,鸣海研究员指出在建筑匠作中檐口的做法非常困难,针对中日檐口做法的差异,鸣海指出日本建筑中飞椽和檐椽的角度固定,在中国案例中椽飞角度会有变化,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徐怡涛教授针对《五山十刹图》的原始绘画者提出了几种可能性,并根据多幅图像中使用不同的字体和技法的现象,指出《五山十刹图》或并非是一次完成的史料。针对姜铮和唐聪的报告,徐怡涛就檐口曲线的设计是由大连檐决定还是受角梁影响更大展开了讨论,并指出中国建筑更多是结构性的,日本建筑中有更多装饰性而不起结构作用的做法,例如椽飞和平坐层,体现出模型性和模仿的倾向,此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中日古代建筑的区别有较大启发。



鸣海祥博研究员与徐怡涛教授点评


在自由讨论环节,藤井惠介、鸣海祥博、海野聪、徐怡涛、李晖、姜铮等继续针对中日建筑檐口做法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故宫博物院陈彤老师、天津大学丁垚教授也就会议的内容发表了讨论和感想。


参会代表合影





纪要撰稿:杨怡菲

摄影:于清雅

校对审核:俞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