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新生代表侯奕君同学在2024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2024-09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2024级直博生侯奕君,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在大学的教育理念中,一个人需要“投身世界”,不断地扩展边界。这里的边界既指知识的边界,更指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边界。它意味着经由知识与学科的引导,将“小我”引入更大的世界,见识不一样的天地。

本科四年里,考古学的学习扩展了我的知识边界。将目光聚焦于人类历史的深处,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考古学既能看到古人生活的微观细节,也能勾勒何以中国的宏观图景。考古学也拓展了我的内在精神世界。沉默的遗迹和遗物,总会让考古工作者陷入久久的思索,不同于以往习惯的每张答卷,考古学的问题不设标准答案。这门学科要求我们调用多角度的观察视角,在反复的批判与质疑中逐渐逼近历史的真相,将学科的知识与逻辑逐渐内化,在思维的提升与重塑中锻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在考古学习的道路上再出发时,我问自己,你对未来的期许是什么?

前些日子我听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老师的一次讲座,她用猎手和农夫这两种形象譬喻我们这一代学生。回想起来,本科四年的我就如同一个机敏的猎手,生活仿佛是在一条由各种目标组成的轨道上前进,课程、绩点、项目、保研,高效运转,一枪一枪命中目标。我的精神时刻紧绷着,在奔忙中焦虑着,因为每一个目标都是内化为自我凝视的评价体系。这种虚假的动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对考古学问题本身的好奇,掩盖了事情的本质。

站在新的起点,我忽然意识到,过往的这些目标、轨道、条条框框都被甩在身后,我再也不用给一个问题找到标准答案,前方是一片未经探索的旷野。在这片田野上,比起机警的猎手,学术研究更需要的是“农夫”。

一个忠诚、憨厚的农夫,习惯延迟满足,满怀信任地把自己交出去。从考古材料中拼凑起古人生活的图景是一道精彩的谜题,激动人心的另一面是枯燥重复的日常工作,刮面、清理、记录,拼对、修复、绘图,在考古学的田野上深耕,需要的是忘记时间的专注与沉迷,支撑这位农夫的是他内心的热情。

这位考古学的农夫,同时也是一个勇敢的探险者,因为选择意味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坚定,他将无限的时间和专注交付给考古学的问题,承受着答案悬而未知的煎熬。正因为怀有真正理解考古材料的信心,才能够在不断的捡拾、拼凑、批判与重建中达成与古人呼吸的共振,最后感受到那种拨云见日的快乐。

考古学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她的快乐正来自于在学术与生活的交融中,不断扩展世界与自我的边界。考古对我们的教育不仅发生在田野中的某些时刻,还持续地延展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镜像。猎手的眼中只看到抽象的既定目标,但农夫却能在融入周边生态的同时创造全新的景观。考古学带领我们走出象牙塔,奔向田野,走入广阔的生活,一点一点构筑和身边具体知识、具体他人的真实联系。田野中考古学新材料新认识层出不穷,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亦有扩展的无限潜能。

2023年底,严文明先生在获得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后说,“感谢给我崇高的荣誉,我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片对我来说全新的田野,广阔但决不空旷,无数前辈在此深耕已久,丰碑无数。奔向田野,不仅仅是考古学意义上的田野,同样也是生命的广阔田野。于是,我对自己说,希望你也能在考古学这片田野上做一个深耕的农夫,志于道而游于艺,勤于耕耘,不问收获,在与学科的亲密交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以此与诸位同学共勉。

最后,祝大家开学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