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至10月27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4级本科新生赴宁夏开展《感悟考古》课程实践。
本次实践活动由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邓振华带队,2024级本科生班班主任赵昊、团委副书记何心玥、教务员赵增煜全程随队,2023级直博生洪宇涵、2024级直博生谢瑞杰担任实践助教,全体2024级本科生参与实践。银川上见西夏韵,盐池边闻古汉风。在为期2天的实践活动中,全体成员以“实地考察+现场交流+参观学习”的模式,在贺兰山下、古盐池边,回溯宁夏朔色长天下的悠久历史,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多彩民族文化的熏陶,深刻理解考古人的历史责任、时代使命,进一步坚定争了做优秀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的拳拳初心。
10月26日上午,全体师生前往银川西夏陵参观学习。同学们前往自然人文景观相映的贺兰山下,参观西夏陵博物馆、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厅之内、贺兰山下,同学们在实地走访中了解西夏陵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工作。触摸历史,思及当下,同学们领悟到考古对回溯文明、重现历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新时代考古人的使命担当。
实践团同学参观西夏陵
10月26日下午,全体师生来到宁夏盐池县张家场考古基地参观学习。平沙漠漠,蓬草如旧;千年遗迹,文明隐踪。在老师的带领讲解和2022级本科生的分享中,新生们深入张家场遗址,体验发掘操作,在雁阵下、探方里,对田野考古工作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对田野考古的日常生活也有所了解,深刻认识到田野考古是每位考古工作者必经的历练,也更坚定了投身考古事业的决心。
实践团同学在实习工地参观学习
实践团全体师生在张家场工地合影
10月26日晚,全体师生同2024年张家场联合考古队开展联席座谈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邓振华,2024级本科生班主任赵昊,团委副书记何心玥,北京大学2024年张家场考古项目领队李云河出席会议。会议由何心玥主持。在座谈会上,新生们了解到几年来张家场考古工作的发展推进和研究发现,认识到考古文博学院“把支部建立在考古队上”的优良传统。在2022级学长学姐的真诚分享里,新生同学们进一步领悟田野考古作为考古学科核心工作的重要性,领略到考古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春风貌,共勉成为承担历史使命、不负时代重任的考古工作者。
实践团师生与2024年张家场联合考古队开展联席座谈会
10月27日上午,考古文博学院2024级本科生前往宁夏长城博物馆进行参观。宁夏长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长城中唯一以“长城”而命名的关隘长城关脚下,是一座以中国长城、宁夏长城以及盐池县长城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同学们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感慨着古人修建技术的高超,赞叹着长城关隘的雄伟。从“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到“爱我中华,护我长城”,不变的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与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怀。
实践团师生在宁夏长城博物馆合影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盐池革命历史纪念馆。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曾活跃着无数革命志士。1936年盐池解放后,这里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高原上的食盐、甘草、皮毛,铸就成边区经济的富源;战火中的朗朗书声,托举出文化教育先进县。在盐池革命烈士纪念园园区内,同学们还参观了盐池县博物馆。汉唐砖瓦、明清遗珍,诉说着盐池土地上的人文风貌。行走在文物间,同学们感受着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审美,也领略着盐池的历史变迁。
实践团学生参观盐池革命历史纪念馆
下午,同学们来到宁夏博物馆。这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展陈资源。岩画石刻,勾勒出先民情志;驿路朔色,绘就出多元文化。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不同民族共同造就宁夏“塞上江南”的繁华,共同书写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同学们也在参观过程中不断汲取知识,收获成长。
实践团师生在宁夏博物馆合影
通过这次的《感悟考古》课程实践,同学们在广袤壮美的宁夏大地上领略考古工作的辛苦与魅力,也再次体悟到中华文化之深厚底蕴。黄沙深掩古城踪迹,却难以拭去边关将士守土定边、舍身为国的赤子之心;发掘工作旷日经年,不能撼动考古工作者们坚韧不拔、深耕大地的执着信念。如今,同学们循着古人的足迹,探寻历史的奥秘,更当珍惜学习的宝贵机会和丰富资源,担当历史重任,以青春之我助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探索中华文明的事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文案 / 卢佳桦、丁思媛
摄影 / 何心玥、黄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