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杭州四天的行程后,一大早,小伙伴们收拾好行李,从西子湖畔奔赴绍兴。今天的行程在体力上应该是稍轻松的一天,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给小伙伴们充足的补觉时间。不过有的组在休息之余仍把“互动联欢”和“心灵讲堂”办的有声有色。是啊,四天下来,小伙伴早已打成一片,熟悉的不分你我了呢。
空闲的时间还不忘背背单词,可车上还在看书要小心头晕啊!
今天的第一站是绍兴的印山越国王墓。它,可是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的陵墓。整个王陵建在一座独立的小山包——印山上。大家拾级而上,猛一抬头,“木客大冢”四个字映入眼帘,不禁令人为之一振。整个展厅就由一个偌大的竖穴岩坑木椁墓组成,尽量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向墓里俯视,咦?这个墓真是奇特:如果较长的墓道还能用墓主人身份高贵来解释,那么三角形的树皮墓室,粗大的独木棺以及外侧厚重的青膏泥和木炭就使人不解了。经由老师们的讲解大家才知道原来这都是防潮措施。其规模之宏大,形制之独特真是令人惊叹啊!不过有点惋惜,小编在现场发现了盗洞,看来这个墓遭到不少“黑夜搞考古”的人光临,可惜他们不知道“文物交给国家”这句话的真谛。
踏入印山越国王陵
有没有觉得在昨天的推送中见到过?这就是木客大冢的前室外观,绿色光带延伸的方向指向其内的巨型独木棺
夏商周考古专业的张天宇老师在楼上进行讲解
木客大冢的木料均体型硕大,除外侧面其他三面磨平,在最外侧又留有牛鼻孔,以方便运输之用
整个博物馆的建筑结构也是模仿木客大冢的外观
周围的青山与茶园,可隐约发现王陵四周保存完好的隍壕
中午饭时,大家品尝了正宗的宁波菜。说来,我们每到一个新地点都会品尝当地的美食,真是满满的幸福啊。大家吃过饭后,抓紧时间休息,为下午长途奔赴余姚储备体力。
又是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首先来到了田螺山遗址,北大校友——仍坚守在海拔5米的田螺山遗址的孙国平老师亲切接待了我们。大家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分两队进行轮换参观。一队进入耗费巨资的遗址保护大厅参观发掘现场。长方形探沟不规则的分布着很多粗木,可不要小看这些木头,它们可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房屋构架。由于田螺山地势较低,有地下水的浸泡,隔绝了空气,这些木头才存在下来,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队进入文物陈列室,近距离参观那些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等。其中有几块植物根茎引起了大家注意,经孙老师介绍,原来这并不是普通的植物根,其中含有茶树特有的物质——茶氨酸,也就是说据此基本可以判断在距今6000年前在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存在茶树了,这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历史极其重要。余姚的太阳终于显示了它应有的威力,但同学们静静地听着孙老师的讲解,久久不愿离开。
田螺山遗址的发掘现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孙国平老师亲自为大家带来细致的讲解
田螺山遗址出土文物已逾万件,这一间小小的库房里展出的是其中较为精品的二三百件
孙老师指向的就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种植的茶树根,这可是特意为了迎接同学们而拿出来进行展示的
无奈时间有限,告别孙老师后,大家来到了驰名中外的人气遗址——河姆渡遗址。想必无论是不是考古人,都听过这个名字吧。步入展馆,行进其间,从当时自然环境的沧海桑田到使用木石工具,驯化家畜,播种稻谷的日出而作,从最早采用榫卯的木构干栏、引轮纺织、饭稻羹鱼的湖畔人家到追求装饰之美,篝火歌舞,崇拜图腾的心灵之声,河姆渡时代的文明程度真是令人敬佩。走出展厅,大家又走进一处复原的干栏式遗址群,天空飘起了小雨,同学们就这样迎着清爽的雨漫步于干栏遗址群中。这,这就是求知的力量吧。
走进5000年前的河姆渡
博物馆中很多有机质文物,需要用专门的展柜进行展览
古人在破碎的陶罐上打孔,用疑似藤条等物连接将陶罐修复,今人用石膏将文物进行博物馆修复
发掘现场展示
目前已发现最早木构水井,距今约6500多年
河姆渡先民所采用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今天的参观就这样结束了。大家接下来将在宁波度过两天,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