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奎山(1948—2012)

权奎山

性别 :  男

职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从事隋唐考古、陶瓷考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学术活动 : 

主持或参与主持了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河南汝州严和店窑址、浙江慈溪寺龙口越窑遗址、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曾担任考古学系副系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文物天地》专家委员会委员。1992-1994年,权奎山教授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丰城市博物馆合作,对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发掘清理出保存较好的隋至唐代初期龙窑一座,采集和出土了一大批瓷器、窑具等遗物。洪州窑是东汉晚期至五代时期的著名青瓷窑之一,权教授通过对洪州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不仅弄清了洪州窑制瓷手工业的基本面貌,还进一步研究了窑场的分布与变动等问题,并为窑址考古发掘树立了典范。此项发掘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8-2000年,权奎山教授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浙江慈溪上林湖寺龙口越窑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发掘清理出南宋时期龙窑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3万余件和大量窑具标本,揭示了越窑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发展演变的轨迹,并为解决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此项发掘过程中,工作细致、科学严谨,也是权教授龙窑遗址考古发掘方法的重要体现。因此,1999年,寺龙口窑址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2-2004年,权奎山教授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主动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明代御窑的围墙、院墙、窑炉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小坑、小堆、片状堆积等一大批遗迹,同时出土了洪武至万历时期的瓷器、窑具等大量遗物,获重大成果。这批遗迹、遗物的发现,为研究明清御窑的范围、布局、产品特征、制作工艺、管理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鉴于此,权教授主持的这项重要发掘工作,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还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瓷窑遗址考古发掘实习一直是陶瓷考古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权奎山教授在历次窑址发掘中,都要带数名研究生实习,从田野发掘到室内整理、报告编写,均耐心指导,经其稍加提点,学生颇有茅塞顿开之感。因此,1997年12月,由权教授主持的陶瓷研究所“陶瓷考古的教学实践与成果”获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权奎山教授还十分重视考古发掘成果的展示,曾多次策划陶瓷考古展览。1996年,在权教授的策划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洪州窑发掘成果展”,展出洪州窑历年考古发掘精品。2000年,又策划北大博物馆举办“炽焰神工——古代瓷器制作工艺标本展”,展示古代制瓷工艺技术。2006年,在权教授的筹划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了120余件明清御窑遗址考古出土的瓷器珍品,随后出版了《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这是第一本系统地利用考古出土文物,展示、介绍明代御窑成就、管理制度和各时段御窑瓷器特征的图录。

研究课题 : 

1、项目名称:中国北方古代瓷器烧成技术的考古学研究;项目来源:国家教委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起止时间:1993—1996年。权奎山教授是该项目的第一承担人。2、项目名称:多种核技术对比分析古陶瓷产地和年代特征的方法研究;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起止时间:2000—2003年。权奎山教授是该项目的第二承担人,负责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

3、项目名称:洪州窑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起止时间:2002—2005年。权奎山教授是该项目的第一承担人。

4、项目名称:核分析技术在定量表征典型黑釉古瓷内部特征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1月正式启动,计划2009年12月完成。权奎山教授是该项目的第二承担人,负责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

5、参加项目。项目名称:编写《中国陶瓷史》;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正式启动,计划2008年完成。权奎山教授承担该书“隋唐五代”部分的编写工作。

开设课程 : 

主讲汉唐考古文献、中国古代陶瓷、陶瓷考古研究、中国陶瓷史研究专、陶瓷文献研读题等课程。

学术论著 :

 (一)专著(含参与撰写)
1、《中国古陶瓷图典》,七< 工艺技术>,冯先铭主编,权奎山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362-390页。
2、《古代陶瓷》,前言、一、五、六、十部分(权奎山撰写),权奎山、孟原召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1月。
3、《中国陶瓷艺术》,第二章< 夏至春秋时期陶器和原始青瓷的发明>(权奎山、丁鹏勃、李知宴)、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权奎山),李知宴主编,李纪贤、权奎山、丁鹏勃等,《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北京:外文出版社,纽黑文-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New Hav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寺龙口越窑址》,第六章< 分期与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34-352页。
5、《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全16卷),张柏主编,权奎山、秦大树、孙新民、胡智勇、李宝平执行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6、《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编著,权奎山等编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6月。
7、《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九< 陶瓷考古>(权奎山执笔),刘庆柱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520-579页。
8、《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5月。

 

(二)论文
1、权奎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自修大学》(文史哲经)1984年第5期,40-41页。
2、权奎山:《唐代乾陵》,《自修大学》(文史哲经)1984年第10期,42-43页。
3、权奎山:《中国南方隋唐墓的分区分期》,《考古学报》1992年第2期,147-184页。
4、权奎山:《试析南方发现的唐代壁画墓》,《南方文物》1992年第4期,52-68页。
5、权奎山:《陆羽< 茶经>与洪州窑瓷器》,《文物》1995年第2期,73-79页。
6、权奎山:《中国古代陶瓷考古的教学和研究》(中文),《中国の考古学展——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発掘成果》,东京:出光美术馆编集、発行,1995年,152-154页。
7、权奎山:《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移动》,《考古学集刊》第11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2月,276-288页。
8、权奎山:《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工艺的突出成就》,于炳文主编《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4月,228-233页。
9、权奎山:《简论钧窑系形成的过程》,《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59-65页。
10、权奎山:《唐三彩》,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唐宋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284-291页。
11、权奎山:《唐宋瓷器上的“官”“新官”字款之我见》,《收藏》,1999年5期,12-14页。
12、权奎山:《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1月,222-229页。
13、权奎山:《洪州窑的兴衰》,《文物天地》2000年第4期,28-31页。
14、权奎山:《从洪州窑遗址出土资料看匣钵的起源》,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199-204页。
15、权奎山:《论洪州窑的装烧工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300-320页。
16、权奎山:《试论越窑的衰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5期,49-57页。
17、权奎山:《江西景德镇明清御器(窑)厂落选御用瓷器处理的考察》,《文物》2005年第5期,54-63页。
18、权奎山:《试析宋元时期的制瓷手工业》,《跋涉续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311-321页。
19、权奎山:《唐代越窑秘色瓷的秘色涵义初探》,沈琼华主编《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5月,123-127页。
20、权奎山:《唐五代时期定窑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40-55页。
21、权奎山:《洪州窑瓷器流布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3期,4-10页。
22、权奎山:《2002~2004年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概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编著《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6月,10-25页;英文(An overview of the 2002-2004 excavations of Ming dynasty imperial kilns in Jingdezhen),26-32页(李宝平译)。
23、权奎山:《中国古代宫廷用瓷来源——从土贡到自置窑烧造》(2009年7月18日,澳门“鹤鸣濠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名家系列讲座),《嘉模讲谈录——鹤鸣濠江考古文博名家系列讲座二〇〇八至二〇〇九》,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09年12月。
24、权奎山:《景德镇明清御窑落选御用瓷器的处理方式——从打碎掩埋到变价销售》(2009年7月19日,澳门“鹤鸣濠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名家系列讲座),《嘉模讲谈录——鹤鸣濠江考古文博名家系列讲座二〇〇八至二〇〇九》,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09年12月。
25、权奎山:《近年中国瓷考古发现与探索》,《“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0年7.28-30,136-138页。
25、权奎山:《明代洪武时期龙泉、景德镇烧造官用瓷器窑厂性质的探索》,《文物天地》2011年第4期,32-35页。
26、权奎山:《明代宣德御窑址的考古发现与探索》,《御窑遗彩——景德镇出土宣德官窑珍品文集》,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1年2月,20-29页。
27、权奎山:《景德镇清代康熙时期瓷器概述》,《延薰秀色——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4月,10-13页。
28、权奎山:《江西丰城洪州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与内容》,舒佩琪主编《陈昌蔚纪念论文集》第五辑,台北:财团法人陈昌蔚文教基金会,2011年10月,17-49页。
29、权奎山:《唐英督陶奏折在御窑研究中的意义》,《督陶官文化与景德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赵彩泉、江华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295-303页。
30、权奎山:《武昌郊区隋唐墓出土陶俑的分期》,中国考古学会、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202-244页。
31、权奎山《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期,6-19页。
32、权奎山:《古代瓷窑遗址的发掘方法》,《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87-90页。
33、权奎山:《中国陶瓷考古的新进展》,《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95-99页。
34、权奎山:《江西景德镇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的制瓷手工业》,《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302-303页。
35、权奎山:《中国古代制瓷官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264-266页。
36、权奎山:《汝窑和老虎洞窑瓷器的比较研究》,《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273-284页。
37、权奎山:《明代宣德御窑址的考古发现与探索》,《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351-356页。
38、权奎山:《从考古资料看景德镇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御窑的烧成工艺》,《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343-350页。

39、权奎山:《一个学术研究课题的破译——丰城洪州窑址》,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1990-1999》,文物出版社,2002年。

40、权奎山:秘色瓷窑的重大发现——慈溪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1990-1999》,文物出版社,2002年。

41、权奎山:《中国江西景德镇古代制瓷手工业概说》,韩国“文化遗产中场开挖100年——回顾与展望”会议论文,2010年。

42、权奎山:《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3期。 

(三)考古发现、发掘简报
1、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调查报告》(权奎山等执笔),《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1-29页。
2、权奎山、沈岳明:《越窑的一朵奇葩——记越窑寺龙口窑址》,《文物天地》1999年第5期,26-29页。
3、刘新园、权奎山、樊昌生:《发掘景德镇明清御窑》,《文物天地》2004年第4期,8-19页。
4、刘新园、权奎山、樊昌生:《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0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0月,240-248页。
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镇市明清御窑遗址2004年的发掘》(刘新园、权奎山、李一平执笔),《考古》2005年第7期,35-41页。
6、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考古队:《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权奎山执笔),《文物天地》2005年第9期,56-63页。
7、权奎山、王光尧:《手铲解读明代御器厂的另一半——明清御窑遗址的新发现》,《紫禁城》2006年第9、10期合刊(总第142期),156-169页。
8、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发掘简报》(执笔:刘新园、权奎山、李一平、张文江、江建新、孟原召、江小民),《文物》2007年第5期,4-47页。
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执笔:刘新园、刘未、黄珊、江建新、权奎山),《文物》2009年第12期,39-58页。
 

(四)科技分析(合作研究)
1、《慈溪越窑和洪州窑瓷片的X荧光分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梁宝鎏、王建平、权奎山、陈铁梅),2001年第13卷第2期,8-14页。
2、《浙江越窑古瓷中元素分布的SRXRF研究与统计分析》(范东宇、冯松林、徐清、张颖、沙因、权奎山、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五辑《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年10月,277-279页。
3、《浙江寺龙口越窑古瓷元素谱的核分析研究进展》(冯松林、权奎山、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五辑《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年10月,280-283页。
4、《寺龙口青瓷的SRXRF研究与统计分析》(范东宇、冯松林、冯向前、雷勇、徐清、张颖、黄宇营、何伟、权奎山、沈岳明),《核技术》2002年第25卷第10期,833-836页。
5、《不同窑口古代青瓷产地的中子活化分析》(冯松林、范东宇、冯向前、徐清、程琳、雷勇、权奎山、沈岳明、张文江、禚振西),《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第22卷第1期,138-141页。
6、《历代洪州窑古瓷的元素组成特征的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冯向前、冯松林、张文江、樊昌生、权奎山),《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第22卷第1期,142-144页。

 (五)外文(译文)

1、权奎山:《洪州窑의匣钵研究》,韩国《美术史论坛》12号,2001年。
2、权奎山:《中国陶磁考古の教育と研究》(日文),《中国の考古学展——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発掘成果》,东京:出光美术馆编集、発行,1995年,132-139页。
3、Quan Kuishan(权奎山):The Shift of the Central Firing Areas at Famous Southern KilnSites(《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移动》),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中国考古与文物摘要》,英文), Vol.3 No.4, Hongkong: Art Text(HK) Ltd, June 2000.
4、The Phantom Official Kiln: "Guan" and "Xinguan" Marks on Tang and Song Porcelain by Quan Kuishan,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中国考古与文物摘要》,英文), Vol.3 No.4, Hongkong: Art Text(HK) Ltd, June 2000.
5、權奎山:《중국 강서성 경덕진 고대 도자수공업 개관 》(韩文),《江西景德镇古代制瓷手工业概说》(中文),《국립충주대학교 박물관 개관 30주년 기념 국제학술대회-중원 문화재 발굴 100년 회고와 전망》, 충주:한국고대학회· 국립충주대학교박물관, 2010년,293-308页。《国立忠州大学校博物馆开馆30周年记念国际学术大会-中原文化才发掘100年回顾与展望》,忠州:韩国古代学会、国立忠州大学校博物馆,2010年,293-308页。
6、权奎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青瓷的發展》,《古代 東亞西亞三韓 三國交涉》,福泉博物館,2002.10,19-37頁(中、韓文)。

 (六)序文

1、权奎山:《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序》(写于2006年10月2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编著《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Ⅰ-Ⅱ页。
2、权奎山:《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序》(写于2007年9月16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ⅰ-ⅲ页。
3、权奎山:《邢窑研究·序》(2006年10月28日于北京),张志忠、李恩玮、赵庆钢主编《邢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8月,Ⅰ页。
4、权奎山:《镇江出土陶瓷器·序言》(写于2010年5月28日),杨正宏、肖梦龙、刘丽文主编《镇江出土陶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1月,1-2页。

5、权奎山:《<中国古代官窑制度>序》,王光尧著《z宏观古代官窑制度》,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七)未刊及讲演稿提纲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