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新时代博物馆定义的再思考”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7年10月9日-10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ICOFOM)亚太分会协办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新时代博物馆定义的再思考”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

 

研讨会现场

 

  2017年10月9日上午九点,本次研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张剑葳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ICOFOM亚太分会理事长陈国宁女士、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致辞,多位中外著名博物馆学家和博物馆馆长一同出席了开幕式。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代表北京大学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也表达了他对博物馆的喜爱和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心,并从中国古典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本次会议议题的重要意义。安来顺秘书长在致辞中探讨了现有博物馆定义存在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博物馆受到的影响及相应的调整思路。

 

北京大学王博副校长致辞

 

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致辞

 

  从9日上午到10日上午,研讨会呈现三个分议题,与会嘉宾分别从博物馆定义的理论层面、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角度,对博物馆定义展开了讨论。ICOFOM现任主席弗朗索瓦·迈赫斯先生、ICOFOM亚太分会理事长陈国宁女士、北京大学宋向光教授、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北京市文物局祁庆国先生、首都博物馆白杰书记、广东省博物馆魏峻馆长以及来自ICOFOM的各位专家学者依次进行主题发言。博物馆非营利、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数字化、“类博物馆”场所等问题也成为了会议讨论的热点。

 

 

  ICOFOM主席弗朗索瓦·迈赫斯先生代表国际博协发表了名为《博物馆定义的目的与问题》的演讲,他阐释了博物馆定义的几次修订过程,并肯定本次研讨会对博物馆定义进行再讨论的必要性。

  

 

  ICOFOM亚太分会理事长陈国宁女士发表了《由21世纪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检视博物馆的定义》的演讲,她结合台湾地区博物馆发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出发对博物馆定义进行思考。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教授的演讲以《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博物馆定义看如何经营一个博物馆》为题,认为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博物馆定义的再讨论应该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知识生产者?抑或遗产守护者?》,他从“物证”和“遗产”的角度探讨了博物馆的性质和概念的变迁。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及博物馆系严建强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从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问题谈起,探讨非遗元素的引入对博物馆原有定义的冲击。

 

  10日下午,会议进入到圆桌会议环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主持圆桌会议。他号召与会学者借此难得的国际博物馆会议契机,在现场充分交流、讨论。

 

圆桌会议现场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总监韩永、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南通博物苑副院长金艳,从博物馆一线从业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国际博协在新时代重新定义博物馆对国家政策导向的重要影响。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杜鹏飞从特殊类型的博物馆的角度提出自己所理解的博物馆定义。上海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陈曾路、国家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黄琛结合实践经验,向国内外同行分享了这两座大型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动向。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副主任侯春燕则从博物馆实际业务层面出发,介绍了中国博物馆的整体发展情况与博物馆定义对业务实施的指导意义。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郑奕、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黄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范佳翎作为高校青年教师代表,从博物馆教育、博物馆非营利、博物馆定义的中国本土化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中外嘉宾们就前述主题发言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最后,杭侃院长为本次国际研讨会作总结致辞,他由衷地感谢诸多国际顶尖博物馆学专家所带来的新颖观点和深度启发,同时也希冀世界博物馆学界能听到更多来自中国学者的声音和诉求。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主持圆桌会议

 

  与会嘉宾和现场的博物馆界同仁均表示从两天的主题发言和交流中受益良多,而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经过提练整理,将递交至2019年举办的第25届国际博协全体会议。期待本次研讨会上由多方探讨和实践佐证所呈现的新观点,可切实推动博物馆的再定义,从而引领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

 

研讨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