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三星堆发掘现场的北大考古人

编者按

刚刚落幕的央视春晚上有一个特别的环节——三星堆文物现场发布仪式。讲述人冉宏林正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院友,同时这也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深度参与的考古工作第二次走上春晚。在去年的春晚上,我院杭侃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佛首回归的故事。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再次走近三星堆发掘现场的北大考古人,聆听他们的故事。同时也祝大家虎年大吉,新春快乐!


1986年,三星堆1、2号祭祀坑“一醒惊天下”。夸张的纵目面具、高大的青铜立人、奇特的“通天”神树,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30多年来,围绕祭祀坑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三星堆背后的未解之谜牵动世人心弦。

2019年12月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2006级北大考古校友冉宏林在开展“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勘探与发掘”田野工作的过程中,就在1、2号祭祀坑附近区域发现了一座新的疑似祭祀坑,并存在青铜器埋藏。随后,冉宏林与三星堆工作站站长、1980级北大考古校友雷雨经过仔细的现场研判,正式明确了第3号祭祀坑的发现。其后寻着这一线索,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又相继确认了另外5座不同规模的祭祀坑的存在。至此,共新发现6座祭祀坑,编号K3-K8号坑。


冉宏林在2022央视春晚发布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这一发现开启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大规模主动性考古工作。在经过一年的准备后,2020年冬,三星堆祭祀遗址区的新一轮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其中,北京大学三星堆考古队直接负责了8号坑的发掘工作,该祭祀坑位于发掘区东南角,是所有祭祀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在这一轮三星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中,雷雨担任总领队主持全局,冉宏林作为执行领队负责现场协调。主持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发掘的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中,也有多位北大考古毕业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3号祭祀坑的主要负责人徐斐宏,4号祭祀坑的主要负责人许丹阳,5、6、7号坑的主要负责人黎海超、马永超等都是新生代的“80后”“90后”北大考古毕业生。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传承并汇聚了几代北大考古人的精神和力量。


8号坑部分发掘人员围坐在新发现的虎头龙身青铜像周围


8号坑新发现的“虎头虎脑”青铜像


“这些年轻人坐起冷板凳来相当可以!”

展现在央视直播现场和多家报纸上的北大考古人能说,能玩,业务素养和技术水平都是一流,而聚光灯后的年轻人更需要做的是日复一日精细化发掘工作。

自北大参与发掘以来,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一直没有离开,可以说是8号坑的“老人”,“85后”的他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念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奔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7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的中国学者。工作在装满先进仪器的透明钢结构考古工作舱、身边就有第一时间即可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文物分析的现场实验室、以及可快速进行文物保护的辅助人员,这一切条件听上去让三星堆的工作条件近乎完美,但赵昊同样提到了这背后不为人知的慢工细活的艰苦。


赵昊向著名古环境学家、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介绍发掘情况


“常有记者或者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能挖到‘稀世珍宝’,我只能回应他们,‘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清理和采样工作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这种慢工细活其实挺磨神经的,必须要坐得住冷板凳。”参与发掘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蔡宁同样表示。蔡宁和团队成员在前期填土的清理中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与外界想象的轰轰烈烈“挖神树”“找大立人”完全不同的是,祭祀坑的清理过程讲求质量、不求速度。为了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坑内堆积过程,团队平均每天只能清除几厘米厚度的填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整整一年不间断的发掘后,北大考古队在8号坑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目前,八号坑已经完成象牙提取300余根,玉器350余件、金器360余件。更为重要的是,大批此前从未见到过的新器物、新现象在北大考古人用手铲与刷子精细工作下逐渐展现于世人面前。如,8号坑东部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神兽,是三星堆目前发现的最大体积的动物造型青铜器,造型奇特神秘;8号坑东北角暴露出的多级人像青铜神坛,铸造工艺之复杂、艺术造型之精美、所包含关于古蜀人祭祀场景的信息之丰富,都使之成为又一件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近期,更是在8号坑中部发现了一座前所未见的虎头龙身青铜像,其虎头虎脑的可爱造型一经发布,迅即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北大团队成员正在进行8号坑出土玉器的FTIR光谱检测


在发掘工作进行的同时,有关8号坑出土文物的研究工作也已同时展开,北大考古人将继续发挥自身在文物分析、科研考古、交叉学科拓展等多方面的优势,将最先进、最高效和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应用到三星堆的研究工作中去,一方面尽最大可能的提取各类出土物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为解读三星堆文化与社会提供关键性数据;另一方面,也将在此过程中积极开发新的考古技术、培养新一代高技术考古科研人员,让北大考古为中国的考古事业长期发展做出深度贡献。


8号坑发掘人员在认真清理大型神兽与青铜神坛


现场总指挥冉宏林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于2013年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其后,他又再次进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21年7月完成了以三星堆文化为题的博士论文,正式获得北大授予的博士学位。冉宏林对“90后”北大考古人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之前担心他们对精细化发掘的作业方式有想法,年轻同学可能都想赶紧亲手发掘出能进博物馆珍品区的‘大宝贝’。但是现在我发现这种担心多虑了,师弟师妹们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常常对发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和钻研,这与我在北大参加考古实习时经历的场景是一样的,‘90后’的他们传承了北大田野考古一贯的优良传统。”


在夏季穿着防护服坚持发掘的队员们在工作间隙休息降温


“老师们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方法和理念”

在朝气蓬勃的北大发掘团队背后,还有一支强大的顾问和研究队伍时刻为他们“保驾护航”。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长期从事西南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他全程参与了此次三星堆新祭祀坑的确认和发掘规划的制定工作;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教授也是专攻三代考古的专家,多次就三星堆的新发现等相关问题接受新华社的系列专访,为广大观众答疑解惑;学院原院长雷兴山教授是青铜时代考古的大家,在2021年央视新闻频道《三星堆新发现》特别节目中担任解说嘉宾,深度解读了三星堆发掘的意义和价值;教育部长江学者、著名年代学专家吴小红教授及其团队承担此次三星堆遗址的系统性碳十四测年工作,以解决长期以来关于三星堆遗址年代问题的争议;考古文博学院张海副院长带领团队开展对8号坑填土的土壤微结构研究;王恺副教授直接参与了三星堆象牙长期保存技术开发这一重大难点问题的研发工作,等等。正是有了学院强大的后援团,统揽发掘全局、把控关键节点,及时指导前方发掘团队开展工作,世人瞩目的发掘才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等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及各部门同志作为学术和后方支援团队深度参与。李伯谦先生和已离世的刘绪等老先生也时刻关心三星堆考古发掘进展,给予指导”,孙庆伟介绍道。据赵昊回忆,2021年3月间,病重的刘绪先生仍然在北京家中当面听取了赵昊对三星堆工作进展的汇报,对下一步的工作和研究计划都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引和点拨。可以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燕园‘大后方’的心,三星堆发掘堪称是北大考古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蔡宁告诉记者,考古文博学院老师们传承的不仅是田野考古的具体方法,更是北大考古人探求文明奥秘的执著精神,他们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对学科的深邃思考尤其值得年轻“90后”考古人学习。“北大的老师们有着很强的学术敏感性,关注重大学术问题,每一个考古实习地点的选择都是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这也是北大考古始终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吸引力的关键原因。”蔡宁表示。

让冉宏林印象深刻的还有北大考古人踏实平和又兼容并包的学术心态。“在北大的近11年学习和田野实习经历里,遇到的每一位指导老师都会和我们在工地上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学,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了我们学术素养乃至人生的价值标准。”冉宏林说,“我会在坚持基本工作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可以说,三星堆遗址发掘中迸发的‘创新火花’,与我在北大的学习经历有莫大关系。”


“考古发掘现场也是生动的思政教育课堂”

开设田野考古实习课程,让学生尽早进入考古发掘现场,更真实地感受中华民族血脉的记忆与文明的演变,这是北大考古延续60余年的重要特色。“考古发掘现场不仅是业务实践基地,更是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堂,与坚若磐石、方正不阿的文物为伴,通过对历史与文明的解读,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四个自信’。在实践中掌握打开历史谜团的密码,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领悟学科转型之重任,是这次三星堆考古工作的重要特点。”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表示。


北京大学团委、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织北大师生实践团赴三星堆遗址


“学党史赓续精神血脉 共奋进续写考古新篇”,2021年4月9日—11日,北京大学团委、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织北大师生实践团赴三星堆遗址,与现场的北大考古人一道开展了思政实践活动,在历史维度的变换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悠长与现实美好生活的得来不易。


“一院三校”主题团日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举办的一院三校党团日座谈会上,数位北大考古人先后发言,讲述了他们与考古的不解之缘。他们共同提到了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指示,“鼓舞”、“自豪”、“压力”、“不辱使命”,这些关键词串成了北大考古人的真实心声。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考古工作越来越重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果过去我对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名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人员,那么现在,我需要成为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阐释者和三星堆文化的传播者。把个人研究爱好和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优秀考古成果助推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冉宏林如是说。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座谈会


2021年9月2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纪念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座谈会。身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北大师生也远程参加座谈会。师生代表一致表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大潮中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2022年则是北大考古百年。百年党史,百年学科,北大考古起步于国运危难之际,膺承了“扬阐吾国文化,兼改定往史之计”的历史使命。弦歌浩荡,无论是战乱频仍的旧社会还是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北大考古人都坚守学术报国的学科初心,肩负赓续文明、重著国史的学科使命。

踏遍祖国山川、力践知行合一,一代代北大考古人接续奋斗,熔铸了考古学的北大范式和北大气象。现如今,他们在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培育着“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在立德树人探索中交出了不负时代、不辱使命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