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介绍
实验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考古的目的在于通过可以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模拟过去的现象,从中得出在考古学解释中可以模拟的或者加强考古学认识的结论。这一研究取向在古代技术研究方面被公认为最具效用,除此之外,对认知能力、行为系统,乃至社会结构等主题的研究也不无帮助。
实验考古属于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开展实验考古不同于公众考古中旨在面向公众体现的趣味考古,开设实验考古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有关实验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相关具体的实验实践,引导具有考古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技能的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实验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思考问题,设计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全面提升考古学科研能力。
本年度北京大学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将在总结2016年度课程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考古遗址调查、遗物观摩和实验考古教学的紧密结合,为参与课程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操作体验。
二、课程安排
本暑期的实验考古课程设置三个选题:历代青花画法研究、史前建筑实验考古研究、冶金实验考古研究。课程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考古,由相关专业具有实验经验的老师讲授、指导,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是具有学科背景和一定科研能力的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暑期课程的理想选择。
课程结束后,每位学员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总结报告。
选题一:历代青花画法研究
1、授课老师
陈殿,北京师范大学
2、学时
48学时(6学时*8天)
3、教学目的
历代青花画法研究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选修本课程不仅是传授青花画法,也不限于单纯地将各时期青花画法分期,而是力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系统复原历代青花的画法,同时探讨画法作为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和吴门画派的崛起以及中外画法的交流和影响,并通过青花画法实际操作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全球性的视角,认知中国青花在世界文明和东西交融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青花历史和画法,运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
(2)实验实践
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堂实验实践,绘制青花瓷。
5、教学内容
1)青花简史
2)各主要历史时期青花的时代特征
3)各主要历史时期青花的画法
4)青花瓷鉴赏
5)青花瓷创作设计与制作
6、参考书目
李霖灿:《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国立故宫博物院,1976年。
李霖灿:《中国画史研究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尹瘦石:《中国古画谱集成》,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黄宾虹、邓实:《美术从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铁源:《江西藏瓷全集》,北京:朝华出版社,2007年。
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选题二:史前建筑实验考古研究
1、授课老师
张剑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专长:建筑历史、建筑考古。
同时安排助教2名,新石器时代考古方向以及建筑考古方向各1名。
2、学时
50学时(8学时*6天+机动2学时)
3、教学目的
史前时期,房屋是人类定居生活的产物,不同生态环境、文化背景和历史阶段的房屋建筑的功能和结构均有较大的差异。对绝大多数史前时期的建筑而言,考古发现仅有基础部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考察也主要集中在对其建筑基础的讨论上,对屋顶、梁柱、墙壁、门窗的研究主要依据民族志和历史文献的参考进行复原。实验考古的方法即在实物资料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房屋建筑的结构,并对其效果进行检验,同时获得相应的测量参考数据,从而对原有的遗迹记录方法、复原方案,乃至认识论都形成再思考。因而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掌握对史前房屋结构进行复原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在开展实验考古复原研究过程中,建立“遗迹——图纸——复原实体”的认识和思考方法。
三、从微观层面加深对遗迹现象的认识和再思考。
四、促使学生从工程组织、社会组织层面思考建筑和聚落遗址。
4、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讲授史前房屋结构的区域特点、房屋建筑学基础知识、史前房屋复原研究方法,主要以山东长岛北庄遗址的史前房屋基础为例。
(2)实验实践
在教师指导下,分组(2-3组)利用木料、芦苇、苫草、海草、料礓、泥块等材料(尽可能使用本地材料,条件不允许时,可使用替代材料)建造2-3组具有完整结构的史前房屋。
5、教学内容
1)中国史前房屋建筑结构发展史
2)房屋建筑学基础知识与史前房屋复原研究方法
3)黄河流域史前房屋建筑特点——以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为例
6、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
课前印发的讲义。
选题三:冶金考古实验研究
1、授课老师
陈建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术专长:冶金考古、定量考古
刘思然,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师,学术专长:冶金考古
2、学分学时
50学时(8学时*6天+机动2学时)
3、教学目的
冶金技术对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古代金属生产技术是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社会生产组织模式、跨地区文化交流等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金属生产涉及采矿、冶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多种工艺,目前对于古代冶金技术的研究主要通过金属器物以及生产遗物的分析,还原古代工匠的某些特定技术选择,但对于大部分考古专业学生,这些研究结果过于抽象且生涩难懂。冶金实验考古通过模拟古代冶金活动,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体验金属生产过程的机会,能够帮助同学理解各种冶金操作的具体含义以及多种遗迹现象所对应的生产步骤,也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金属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及专业化分工程度。
4、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讲解中国古代青铜和钢铁生产技术,讲授实验考古的理论与方法。
(2)观摩教学
观摩周原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和陶范实物;开展周原遗址铸铜作坊田野调查;参观当地传统铸铜作坊,从遗址、出土文物和青铜器复制与仿制等各方面学习商周青铜器生产的流程与工艺。
(2)实验实践
实验分为青铜冶铸和生铁炒钢两个模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不同技术路线。通过矿石的分选、冶炼、合金与铸造制作小件青铜器,体验商周青铜器冶铸流程;通过筑建炼炉、鼓风和锻打,制作小件铁器,体验古代生铁脱碳制钢的技术奥秘。
5、教学内容
1)冶金考古概论
2)中国古代青铜及钢铁生产技术
3)实验冶金考古研究方法
4)通过模拟实验复原古代青铜冶铸和炒钢技术
6、参考书目
Dana C. E. Millson. Experim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 use of 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in the study of the past. Oxbow books, 2011.
陈建立:《中国古代金属冶铸文明新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刘海峰,陈建立,潜伟,铁付德:《实验冶金考古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期。
二、招生对象与人数
本次暑期课程面向国内外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完成大三学业的本科生)。历代青花画法研究和史前建筑实验考古研究项目拟录取16名学员,冶金实验考古研究拟录取20名学员。
填写报名表时可以选择1-3个项目,按照个人兴趣对项目排序,但最终只录取一个项目。
三、上课时间、地点
1、时间:每天上午、下午各3学时,晚上2学时(选题1每天6学时)
(1)历代青花画法研究:7月3日-10日
(2)史前建筑实验考古研究:7月5日-12日(含2日交通)
(3)冶金实验考古研究:7月31日-8月7日(含报到、解散)
2、地点:
(1)历代青花画法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史前建筑实验考古研究:山东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遗址所在岛屿)
(3)冶金实验考古研究:周原国际研究中心(陕西省扶风县周原博物馆)
3、备注:
(1)参与历代青花画法研究项目的学员7月3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室参加理论课教学。(理论课欢迎有兴趣的师生旁听),实践课程的上课地点为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207室。
(2)参与史前建筑实验考古研究项目的学员7月5日上午到长岛博物馆报到集合。9:00在长岛博物馆上课。13:30统一乘船登大黑山岛。(交通建议:学生自行乘火车到烟台,从烟台转至蓬莱;或乘飞机到蓬莱。然后到蓬莱的蓬长客运站码头,自行购买船票到长岛。)7月13日解散,学生自行返回。(如遇大风天无法出海,则顺延)
(3)参与冶金实验考古研究项目的学员7月31日自行到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报到,学院在法门寺博物馆门口设立接待站,并统一组织学员赴周原国际研究中心,8月7日上午解散。(交通建议:从西安火车站有到法门寺的游2和游3路公交车)
四、报名方法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6月15日。
2、报名方式:将填好的报名表(下载报名表)发至报名邮箱18811791576@163.com,邮件标题形式:“姓名+学校(或单位)+实验考古暑期课程”。需同时发送word版本和已盖院系红章的扫描版本。
3、2017年6月20日前将通过邮件告知录取结果,并通知具体事宜。
五、授课费用
1、学杂费:免收
2、其他费用:在北京大学校本部参与项目期间食宿自理。在长岛县大黑山岛参与项目期间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自理(约260元/人天)。在周原国际研究中心参与项目期间统一安排食宿,伙食费自理(80元/人天)。
六、结业证明
完成规定学时,并按期提交总结报告者,将获得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课程结业证书。
如有疑问请联系:18811791576@163.com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1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