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1期,2009年6月
朝遠的精神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 李伯謙
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 李伯謙
試論殷墟卜辭之“周”爲金文中的妘姓之琱 / 董珊
權力、性别與時代風尚:黄金製器與兩周之際的社會變遷 / 張明東
邾友父鬲和邾慶銅器初探 / 阎志
華北地區舊一新石器時代過渡考古的新收穫——“華北地區舊一新石器時代過渡”研討會紀要 / 崔天興
“鳳鳴岐山——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 常懷穎、張釗
“山西•曲沃曲村-天馬遺址發掘三十周年晋文化論壇”紀要 / 常懷穎
总第42期,2009年9月
先商文化考古的新征程 / 李伯謙
對先商文化的思考 / 劉緒
首届“先商文化學術研討會”紀要 / 趙新平、徐海峰、常懷穎
周族起源山西考 / 田建文
東周墓葬中的毁带鉤現象——毁器習俗小議 / 張明東
讀清華簡《寶訓》 / 武家璧
三門峽南交口東漢墓發掘的若干啟示 / 魏興濤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届博士生學位論文内容提要 / 燕生東、馬賽、顏孔昭、閆志、袁艷玲、馬健、筱原典生、袁泉、孟原召、龐玥
总第43期,2009年12月
中國考古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重讀蘇秉琦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札記(提綱) / 李伯謙
中原龍山城址的年代與興廢原因試探 / 魏興濤
周原地區商周時期鑄銅業芻論 / 雷興山、種建榮
肆簋年代獻疑 / 路國權
也談晋伯卣及其他 / 劉克甫
東周秦漢玉、石圭分佈及使用淺議 / 孫聞博
隨棗走廊的一千零一夜——《曾國青銅器研究》讀後 / 于薇
“瓷之源”探索的重大突破——在浙江德清第二届瓷之源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 李伯謙
总第44期,2010年3月
高山仰止:深切懷念夏鼐先生 / 嚴文明
關於文明形成的判斷標準問題 / 李伯謙
原始藝術考古理論與方法芻議 / 何駑
崧澤文化大墓的啓示 / 李伯謙
唐、晉、晉國、晉文化 / 田建文
少陵原墓地的墓向“同軸對立”現象 / 趙昊
試談放馬灘簡的一組地名 / 程少軒
秦漢鄉制演變考 / 孫聞博
总第45期,2010年6月
東下馮“圓形建築基址”的用途 / 田建文
商周銅昜研究 / 曹斌
陳莊西周城與齊國早期都城 / 魏成敏
新出士的芮國銅器銘文考述 / 張天恩
讀北大簡《周訓》首簡小札 / 程少軒
“黄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 / 李水城
關於鹽業考古的思考——在“黄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發言 / 王仁湘
關於鹽業考古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在壽光黄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發言 / 王永波
“黄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 温成浩
总第46期,2010年9月
試論武王克商以後對晉南地區的征伐 / 于薇
侯馬鑄造場未鑄範、模存放所反映的生產功能區 / 常懷穎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的復原與卦序研究 / 孫沛陽
曹業宬習作二則 / 曹業宬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0届博士生學位論文內容提要 / 閆亞林、崔天興、常懷穎、馮峰、黄維
总第47期,2010年12月
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的三個階段 / 李伯謙
論濟南大辛莊遺址M139新出青銅器 / 張昌平
晉南在晚商政治地理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 / 馬保春
兩河流域的早期金屬製造業 / 楊建華
北美自然銅礦鉛含量分析及其考古意義初探 / 汪常明、金正耀等
“閩粵贛跨界地帶青銅文化高峰論壇”紀要 / 佟珊
“中原地區古城、古都與古國學術研討會”紀要 / 常懷穎、胡亞毅
总第48期,2011年3月
天下第一糧倉的陶量 / 葛英會
磁山遺址□義餘談 / 葛英會
淺議二里頭鑲嵌龍形器的面部紋飾復原 / 王青
夏商文化分界與偃師西亳的若干問題 / 劉緒
中國古代都城規劃模式的初步研究——從夏商周時期的都城規劃談起(提要) / 牛世山
越文化研究淺議 / 李伯謙
上窮碧落下黄泉——論洛口倉的地理位置並論在尋找洛口倉工作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 顧萬發
新鄭望京樓古城址考古發現專家論證會會議紀要
总第49期,2011年6月
論嬴秦西遷及甘肅東部秦文化的年代 / 梁雲
秦陵外城北門門址發現的考古學認識 / 蔣文孝
秦始皇帝陵園2010年度勘探新發現禮制建築遺址性質及相關問題探討 / 孫偉剛
“鱉靈王蜀”時代試探 / 羅琨
“浙江湖州•東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窯址考古成果研討會”會議紀要 / 羅汝鵬
总第50期,2011年9月
河洛文化的特質及其與臺灣古代文化的關係 / 李伯謙
先周譜系試探 / 羅琨
晉侯墓地M113:125青銅繩紋雙耳罐 / 田建文
試論絳縣横水、翼城大河口墓地的性質 / 田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1届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內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