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大学考古学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分论坛

2024-10


主题阐释

科技驱动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保护文化遗产既是连结不同族群情感纽带、增进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从遗产保护到考古发掘,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科技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与传承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作为两个独立而紧密联系的学科,各自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科技考古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提供了重要支持。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应用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提高了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升了考古学研究的精度,拓宽了考古学研究的领域。科技考古涵盖面广,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与阐释提供了更多维度的研究视角,系统研究成果可更清晰地还原古代人类的生活及其社会状况、描绘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历程,为深入认识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文物保护利用多学科手段,研究文物的腐蚀劣化机理及保护方法,使文物得以长久真实存留。中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始终紧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文物保护及其保存和开放展示环境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导向,聚焦基础研究、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技术平台建设等展开多项科技攻关,为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次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分论坛将以“科技驱动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与传承”为主题,诚邀国内外优秀研究生及青年学者共襄盛举,共同探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前沿话题。分论坛鼓励参会者聚焦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 古代环境变迁与人地关系

· 古代动植物资源利用

· 古代矿产资源与冶铸技术

· 文物保护新材料与新方法

· 文物腐蚀劣化机理

· 传统工艺与科技认知


时间安排



征稿对象


会议欢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在读研究生投稿。

论文应具有原创性,充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符合学术规范,未曾在其他刊物投稿或发表。

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论文的审核与评选,确定最终的与会者名单。


论文格式


1、论文以中文或英文撰写,总字数在8000-15000字之间(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等)。随文请附中英文摘要,皆不超过500字;关键词不超过5个,用分号分隔。

2、论文格式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论文书写格式》为准,参见http://archaeology.pku.edu.cn/info/1150/1384.htm。格式不符者不予参加论文遴选。


材料提交办法


1、请申请人详细阅读本期推送中的各项内容及报名表中的各项要求,认真填写附件《2024北京大学考古学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参会报名表》,确保所有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一申请人原则上仅可报名参加一个分论坛,且限投一篇论文。报名表内涉及的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等需按表后所附的说明提供电子版证明材料。

2、请将报名表、论文全文、相关证明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pkuarchforum2024@163.com,截止时间为2024年11月10日23:59。请将电子邮件主题命名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学校+姓名”。报名表、论文全文及相关证明材料请以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其中,报名表命名为“学校+姓名+报名表”,论文全文命名为“学校+姓名+参会论文”,相关证明材料请整合为压缩包,并命名为“学校+姓名+证明材料”。

3、各分论坛将于2024年11月30日前筛选出入选论文,并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申请人。请在报名时准确填写个人联系方式,并关注后续相关通知。


参会说明


1、与会者参加“燕园聚珍:考古学的中国时刻”——2024北京大学考古学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后,将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参会证明。

2、论坛不收取会务费,为正式受邀与会的特邀嘉宾、特邀评论人及特邀报告人报销往返交通及住宿费,其他与会者往返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会议期间的餐费由组委会承担。

3、组委会可协助与会者在校内或周边宾馆预订房间。请在报名表末注明是否需要协助预定房间。


分论坛组织机构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分论坛主席:崔剑锋、胡钢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分论坛秘书长:方立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3级博士生)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分论坛副秘书长:许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3级硕士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