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1期,2014年6月
文明探源——中國文明與中美洲文明天文考古録 ∕ 吕宇斐
碾子坡商代遺存族屬探討 ∕ 梁雲
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 ∕ 孫慶偉
初識田野考古 ∕ 蔣廷瑜
“張政烺文庫”整理手記 ∕ 陳沖、方笑天
总第62期,2014年9月
《彩陶新詮》前言 / 顧萬發
論大地灣、原子頭等遺址出土一類特殊彩繪構圖規則及相關問題 / 顧萬發
寶雞石鼓山三號墓研究 / 曹斌
殷墟劉家莊西周遺存分析 / 李宏飛
晉國早期都邑再探索 / 田建文
《清華簡〈尹誥〉獻疑》之疑 / 王寧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4届博士學位論文内容提要
总第63期,2014年12月
偃師商城西亳説的兩點瑕疵 ∕ 孫慶偉
“奏丘”卜辭的天象與年代 ∕ 武家璧
從石鼓山M3看商末周初銅器群 ∕ 李宏飛
試論出土秦式短劍 ∕ 裴建隴
咸陽蘇君墓獻疑 ∕ 盧亞輝
牛津大學科技考古講義——生物考古篇 ∕ 宋殷
总第64期,2015年3月
有機殘留物分析研究綜述(上) ∕ 宋殷
商文化京當類型:判别、分歧與解析 ∕ 牛世山
北大考古專業創始人蘇秉琦 ∕ 蔣廷瑜
“中英絲路考察”隨想 ∕ 黎海超
“冶金技術與中華文明發展學術研討會”暨“田野冶金考古信息採集方法專家諮詢會”會議紀要 ∕ 常懷穎
“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 常懷穎
“曾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紀要 ∕ 常懷穎
总第65期,2015年6月
紅山文化遺址中的天文學内涵 ∕ 吕宇斐
對F•黑格爾銅鼓分類法的幾點認識——答復常懷穎博士的提問 ∕ 阮文好
我見過的翦伯贊先生 ∕ 蔣廷瑜
“早期文明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 常懷穎
总第66期,2015年9月
有機殘留物分析研究綜述(下) ∕ 宋殷
晚商文化在東方地區的分佈態勢與周初東封 ∕ 燕生東
西周時期的殷墟與周邊:文化的傳承與革新——附論有關殷遺民的若干問題 ∕ 牛世山
鳳雛三號建築基址與周代的亳社 ∕ 孫慶偉
近二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國家起源研究述評 ∕ 常懷穎
“早期文明中的權力與信仰”學術沙龍在京舉行 ∕ 常懷穎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5届博士學位論文内容提要
总第67期,2015年12月
一墓多族徽與商周分界 ∕ 張天宇
論望山橋一號楚墓的墓主與年代 ∕ 武家璧、賈漢清
再談李濟之西陰村發掘 ∕ 張敏
從鹽業角度看渤海南岸地區與商周王朝關係——讀燕生東《商周時期渤海南岸地區的鹽業》 ∕ 閻志
當代考古學史的典範之作——評孫慶偉《追跡三代》 ∕ 陳洪波
“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日論壇”會議紀要 ∕ 常懷穎
“考古視野中的早商文化與先商文化”座談會聽記 ∕ 常懷穎
总第68期,2016年3月
嬴秦西遷三説平議 ∕ 梁雲
試論青銅觶與飲壺、觚、尊、卣等的關係 ∕ 曹斌
Çatalhöyük區域環境中的象徵物及其意義 ∕ Ian Hodder、Lynn Meskell撰,李可言譯
學術會議紀要五篇
总第69期,2016年6月
“夷夏東西”的新認識 ∕ 孫慶偉
試論先周文化探索中的四種模式 ∕ 宋殷
論太原金勝村1988M251銅器群的年代及相關問題——春秋時期青銅器分期分界年代研究之二 ∕ 路國權
從“逢場作戲”到“粉墨登場” ∕ 田建文
商周考古第一人鄒衡教授 ∕ 蔣廷瑜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夏商考古分組討論聽記 ∕ 常懷穎
“魯西南及周邊區域夏商時期的文化與環境”學術研討會紀要 ∕ 梅圓圓、高明奎
总第70期,2016年9月
懷念我的父親蘇秉琦——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小型座談會的發言手稿 ∕ 蘇愷之
中國考古遺址出土寶貝科動物研究現狀 ∕ 劉拓
寶雞賈家崖遺址兩周陶器分期 ∕ 種建榮、張天宇、陳鋼、雷興山
近期學術講座紀要三則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6届博士學位論文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