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鸣鹤讲堂(第八讲)伊朗中部地区文化遗产述略

2018-11

  11月7日,乔鲁京老师在红五楼5211为我们带来讲座“伊朗中部地区文化遗产述略”。

 

 

  乔鲁京老师首先提到,文化遗产和政治的关系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伊朗的申遗过程与其国内政治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在国外进行考古发掘也应关注当地国家的政治背景。

  伊朗目前有2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仅有一项是自然遗产,其余都是文化遗产。从申遗和美术可以管窥伊朗当代政治变迁。

 

 

  乔鲁京老师曾亲自到访伊朗诸多重要遗址,乔老师首先带我们走进德黑兰格勒斯坦宫,在这里,可以看到波斯狩猎文化余绪。2013年,德黑兰格勒斯坦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19世纪的装饰。狮子、猎豹、里海虎都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这些题材也见于其他地区,如:在欧亚大陆上,表现皇室狩猎的图像中常会见到猎豹,刘贯道所绘的《元世祖出猎图》和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大帝狩猎图》中都有猎豹的形象,而伊朗是这种猎豹文化的中心区。研究猛兽的种属、分布,有助于分析图像,比如研究岩画上的猛兽究竟是哪种动物。

  在比沙普尔,这里有萨珊帝国早期的巨像、城址和石刻。2018年,萨维斯坦宫、阿达希尔宫、比沙普尔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比沙普尔古城的核心区内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阿娜希塔圣祠,供奉着阿娜希塔女神。遗址中还有著名的摩崖石刻和沙普尔一世巨像,Tang-e Chogan摩崖石刻共6幅,其中一幅表现了阿胡拉·玛兹达向巴赫拉姆一世(Bahram I)“神授君权”的场景;沙普尔一世是萨珊帝国开国之君阿达希尔一世的儿子,比沙普尔城就是由沙普尔一世下令修建的。乔鲁京老师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古代遗址的时候,应当关注它的路网系统。

  接下来,乔鲁京老师为我们分析了波斯花园的布局,这种园林风格,向西一直影响到西班牙,向东影响到中亚、南亚。乔老师认为荨麻林或许是波斯花园向东流布的尽头。《元史》载:“至太宗(1186-1241)时,仍命领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弘州、荨麻林纳失失局,秩从七品,二局各设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十五年(1278),招收析居放良等户,教习人匠织造纳失失,于弘州、荨麻林二处置局。”

 

 

  在亚兹德省,有一棵柏树,已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被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是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命。亚兹德寂静塔是用来处理尸体的地方,波斯天葬的习俗也提醒我们思考西藏天葬的起源问题,伊朗和西藏的天葬都使用秃鹫,这二者之间是否有关系?“犬视”天葬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凸显了波斯狗在琐罗亚斯德教里的重要地位。粟特人火祆教信仰和独特的葬俗,对“波斯狗”的东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北朝到隋唐时期传来的“波斯犬”的祖先大概是出产自古波斯的萨路基猎犬(Saluki),别名波斯灵缇、阿拉伯猎犬等。波斯狗四肢细长,在郎世宁的《十骏犬》中也有体现。这种四肢细长的犬也见于在懿德太子墓壁画、万泉县主墓壁画,但与美秀美术馆藏石棺、山东青州傅家北齐石椁、史君墓石椁等有别,目前难以证明这些石棺椁上犬的图像就一定是波斯狗。

  乔鲁京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图像和文献资料,并将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如印度、中国新疆、中国内陆的文化遗产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提醒我们关注伊朗历史及文化遗产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路。

 

 

  撰稿:崔嘉宝

  审校:乔鲁京

  摄影:崔嘉宝